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十四五”时期接续推进脱贫攻坚迈向乡村振兴,这样一个特殊的年份中,实现产业兴农,文化兴农、科技兴农是重中之重。为响应这一号召,同时结合保护、发展、传承非遗文化,以及当地特色,助力乡村振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听扎染说”团队于7月12日前往云南大理的扎染文化传承地:周城,开展了为期7天的实践活动。
旧城古艺,代代相承
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苍洱毓秀,孕育出了大理周城的白族扎染技艺。走到主街,初抬眼,便看到了此行的目标:扎染艺术品。这座城似乎是专门为此而生,临街的店铺里,除了日常的生活用品,便只剩下了扎染有关的物件,轻巧的布匹绸缎,恰到好处地增添了一抹亮色。一代代白族手艺人,用自己对于传统文化的坚守,牢牢攥住了这份传承,并使这份传承踵事增华。
染缬斑斓,步步求精
技艺初学,“扎”是核心。团队成员来到了当地一家特色扎染坊,坐上板凳,学习扎染的工艺流程,熟悉整个扎染布的制作经过,切身体会扎染的魅力,为更好的做进一步宣传积攒经验。
一块扎染布从白棉土布到成品历经绘制图案、制作图样版式、印版描画、扎花、浸染、漂洗、拆花、晾晒等步骤。在手艺人董奶奶的教授下,团队成员按照绘制图案走势一针一针穿过、抽紧。奶奶一边穿针,一边讲述扎染最主要的是扎花、浸染两道工序,它决定了成品后的图案布局、花样、色泽等艺术效果。但由于工艺的手工性、复杂性及在当地的普遍性,扎染技艺一度式微。在交谈过程中,董奶奶告诉我们,现在从事扎染的几乎都是和她年龄相近的老人,年轻人大多选择离开家乡前往大城市工作。扎花工人老龄化成了首要问题。在旅游业蓬勃发展之后,文化游成为化危为机的秘籍,可以实现传承与发展的双向促进。用非遗文化为乡村文化振兴赋能,是团队的主要探寻方向。
苞苴竿牍,句句指要
来到璞真白族扎染博物馆,一番探寻,队员们寻找到了博物馆馆长、周城扎染世家段氏家族第十八代传承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段树坤先生,了解扎染工艺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段树坤先生作为扎染世家的长子,始终以传承并发展该工艺作为人生目标。他通过销售扎染产品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但却发现了一个致命的问题——扎花工人老龄化。作为非遗传承人,他不忍心看着民族瑰宝发展式微,于是依托家学渊源,在2008年,与作为国家级传承人的妻子段银开一起贷款创办了“璞真白族扎染博物馆”。历史,技艺在这里得到活态展示,也通过博物馆去传承、延续。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白族民居里,收集、整理起了几经失传的扎染传统图样1800多张、模板3600多块、传统扎染品700余件。而段银开更把针法从三十多种扩展到针法与扎法结合的一百多种。借此创作出运用广泛、含义丰富的扎染作品。段树坤说:“使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把现代设计融入传统技艺,两条路平衡地走下去,这是我们坚守的发展模式——不偏向于创新,也不落下传统,传统才是我们的根。”
目前,周城有一万多人口,其中两三千人在从事扎花。博物馆长期员工30余人,外包加工的产品几乎能辐射到本村所有手艺人,馆内年参观量18万余人次,其中不乏有从此爱上扎染、留下学习扎染的年轻人。这样的辐射和带动,增加了手艺人的收入,扩大了扎染的影响,从源头上缓解了传承难的问题。白族扎染文化也在手艺人和青年人的创作中焕发出勃勃生机,熠熠闪光于民族文化长河中。
段树坤先生也表示扎染发展未来可期,期望的方向是能够将民族工艺投入到民族的事业当中,并通过这种模式去引领、去很好地利用、去做好白族扎染的一个品牌。
开陈出新,样样出彩
扎染博物馆+扎染工坊的模式挽救了扎染传承的颓势,为了更好地打出白族扎染品牌,需要深化文化内核。在染布上的各式各样的图案,都有着独特的寓意,用最传统的文化符号,寄寓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中,最为经典的几个样式,如铜钱花,象征着富贵荣华,吉祥如意;太阳花象征着锐意进取,同时也代表着爱情,家庭和睦;石榴代表多子多福。许多传统白族图案,只留下了其“形”,以扎染艺术品的形式被保留下来,而现代勤劳智慧的白族人民,通过自己的挖掘、创新,赋予这些图案以新“意”。更创新形式,衍生出“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等紧扣时代热点的作品,将扎染赋予了新的内涵,真正通过行动让非遗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宣扬民族精神。
憬然有悟,幕幕共情
在本次社会实践期间,团队成员对如何将乡村振兴与当地特色文化结合有了一番新的见解。振兴乡村,要利用特色产业以及文化符号,文化传承,不断丰富和创新,以产品,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深挖自身底蕴,形成当地特色,做好产品的同时,将名头打出去,让外边的人了解到,并对此产生兴趣,这样的产业才能长久,才能够真正的帮助到当地居民。
团队成员也在努力贡献新时代青年人的能量,通过公益模式进社区、进校园,在南京市后标营小学和宿迁市泗阳县党群服务中心进行宣讲教学,通过扎染文化介绍、扎染动手体验等形式助力传承扎染文化。在聆听扎染作品背后的动人故事和动手创造的过程中,在小朋友的心田种下非遗文化传承的种子,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未来,团队将继续探索扎染文化传承新路径,以更丰富的形式和更多学校、机构达成合作,并利用好互联网等传播平台宣传,以大学生的星星之火为乡村振兴助力。
希望通过所有人的努力,帮助白族扎染走出去,让更多的人知晓到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去深入的了解其传承,体会其内涵,感受白族人民数百年来勤劳和智慧的结晶,以及现代白族传统手艺人,为助力乡村发展,传承优秀文化的不遗余力!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9964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