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在建党一百周年之际,为响应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永远跟党走——2021年乡村振兴与乡村文化建设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号召,中南大学文心立言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正式组建。团队通过线下调查总结与线上推广并行的方式,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条件与融媒体传播方式,以方言作为窗口,展现乡村文化与精神。富有泥土气息的乡土文化,是农村人民生活意义与价值的来源。团队深入挖掘乡村文化中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弘扬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最强音。
语音调查是团队实践中最重要的一环。团队希望能够运用专业知识对宁波方言进行研究分析,为宁波方言的传承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了能够顺利开展语音调查,前期团队做了充分的准备,利用假期时间对宁波的地理位置、人文环境、语言习惯等有了大致的了解。同时,团队购买配备了专业的录音设备——雅马哈UR12声卡以及铁三角AT2020并选择了密闭无风的录音环境,以求录音的高质量和分析的准确性。
我们将语音调查过程分成了五个步骤,共分五天完成,分别为记录声调、记录声母、记录韵母、录方言单字表和对手头材料进行详细分析,均参考对照的是《中国语言资源调查手册·汉语方言》。最后经过团队成员的分析,得到较好的成果。
尽管“文心立言”团队成员都是语言学的爱好者,但面对专业性要求很高的方言调查,也都只能算是门外汉。因此我们的语言调查一波三折,在曲折中艰难前进。
无论是准备阶段无法顺利使用专业电子设备的慌乱,还是对陌生方言发音无法准确分析的争论,还是在闷热的环境中持续录音7-8小时的艰难,都让团队充分意识到了方言调查的艰难。但是在李星辉老师的远程指导下,语音调查分析步入正轨,稳步前行。
由于吴语本身的复杂性,以及团队成员第一次参与方言调查的不熟练性,声调调查一开始便举步维艰。对于同样的发音,大家各有各的意见,有人坚持认为是高平调、有人认为是升调、有人觉得是降调。大家莫衷一是,各抒己见,往往一个字就得拜托发音人读上几十遍。原以为轻松搞定的声调调查,却花了整整一个下午才艰难讨论出了结果——七个声调。第一天的调查让我们真正意识到了方言调查的严谨与艰难,也让我们更加认真和严肃地对待之后的调查。
方言调查第二项任务是声母的调查,和声调相比,声母的分类就更加复杂。清、浊;送气、不送气;鼻音、边音;喉塞……为了找到发声的状态,大家争相模仿发音人的发音,试图找准发音时的舌位。在发音人不厌其烦地重复和大家的模仿讨论比较之后,我们归纳出了29个声母(包括零声母)。
经过前面两天的调查,大家对于方言调查的流程已经基本熟悉。我们迎来了语音调查中最困难的部分——韵母。韵母变化十分复杂,其圆唇、展唇、开口大小、颚化等条件非常难判定。为了更加准确的判断韵母类型,我们除了要反复讨论和听音以外,还要时刻盯着发音人的嘴型。为了做出区分,还得找出相似的发音进行对比。然而在调查中我们也意识到,想要真正对韵母做出准确的判断,以我们目前的知识水平和能力,还是远远不够。这需要长期的训练和实践。我们通过内部讨论、参考相关方言志等文献资料、寻求李老师帮助,将韵母归为了50组(包括自成音节的[m n ŋ]在内)。
由于要进行上千字的录音,还要做到准确清晰,重录是经常发生的事情。发音人潘爷爷陪我们在无风、无空调、门窗紧闭的小房间内一录就是八九个小时。但爷爷从没有中途打断、也没有因为我们反复录制而表现出不耐烦。他总是给予我们包容与支持。也许他是享受的、是沉浸的。他一遍遍从嘴里吐露出的乡音,演绎着这片大地上交替衍幻的岁月。历史的积淀,人生的过往,仿佛都交汇在嘴唇轻启的那一瞬,那一声。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9282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