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解关门镇民众在乡村振兴政策下的真实情况,探知农村的新面貌、农民的新生活、农业的新发展,成都信息工程大学软件工程学院小镇说实践团队在指导老师齐文琴的带队下于2021年7月25日至2021年7月26日前往关门镇当地的金银花产业园区和红梅加工基地参观,同时下乡入户访谈。
7月25日上午,实践团队前往金银花产业园区参观。关门镇金银花产业园区是近年来关门镇政府大力扶持、实力企业承包、村民共同参与的新型农村经济产业,位于关门镇擦耳岩村,种植面积300余亩。园区工作人员不仅带领实践团队前往还未竣工的观景台俯瞰整个园区延绵的梯田,也带大家近距离观察了金银花的生长状况,同时也向团队介绍了产业园区正在修建的水肥一体的灌溉体系和园区公路。在整个参观过程中,看到的不仅仅是产业园区的金银花茶树和宏大基础建设,在一个完整的产业园区经济链背后,离不开百姓、政府、企业的多方面协同配合。
当天下午,实践团队前往当地红梅加工基地参观。据基地负责人介绍,红梅加工基地是由当地企业家投资,于今年年初开始修建,6月份开始正式投入使用。关门镇当地气候湿润,夏季多雨,正适合梅子树生长,被誉称为“红梅之乡”。基地未建好之前,本地村民都是将自家的梅子卖给商贩,商贩再送去外地加工厂,可如今,随着梅子加工基地的投入使用,村民可直接将活梅卖给加工基地,不仅更加方便,梅子的售价也更可观。基地负责人还带领实践团队参观了烘干房和熏烤房并讲解了整个加工过程,新采摘下来的活梅要经过烘干变成红梅,红梅经过柴火熏烤变成乌梅,乌梅卖给外面的食品加工厂或者药材厂,经过初加工的梅子能卖出更好的价钱。团队成员从工作人员那里了解到梅子基地尽管刚开始建成使用,但是第一次的收购量就有二十万斤。基地负责人也告诉实践团队,梅子在这个季节的损坏率较高,但是现在正在规划修建冷库,政府也会拨款扶持,可以更好地解决梅子易烂的问题,明年可以收购加工更多的梅子。毫无疑问,红梅加工基地是不仅是振兴乡村的一大举措,也是企业家回馈家乡的经典实例,在每一个乡镇地区都有这样一批惦记着家乡、想要为家乡做实事的企业家,也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参与,才更快地推动了乡村经济的飞跃。
26日早上九点,团队志愿者共同前往关门镇下属的石庙村进行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的的下乡调研。团队志愿者分成三组沿着不同的路线开始入户采访调研,各组独立作战,力求最高效率;组内分工明确,采访、记录、摄影有条不紊。“国家的政策很好,政府干部也很关心我们”,采访的第一位村民是因近日暴雨造成的山体滑坡而受灾的群众之一,她告诉志愿者,从十号搬来这里居住起,衣食起居都可以得到基本的保障。就受灾之前的生活,老奶奶各方面的生活状况都不错,但表示在交通和看病上还有一定的困难,农业种植的灌溉、施肥等也存在一些不便,同时她希望政府可以尽快安置好受灾的民众。采访的第二位村民是一位暑假回到老家避暑的老爷爷,他前两年被家里的孩子接到县城居住,生活条件较好,他告诉志愿者,村上的各方面发展都挺不错的,像就医、教育这些基础设施建设都挺好的。另外还得知,他还有一片苗圃,主要包括红梅与鱼苗,不过现在的苗圃并不好卖,首先的一个问题便是修路,“农村要富裕,首先路要好”,道路狭窄而破烂,希望可以早点得到改造。除此之外,志愿者还从他这里得知,当地被称为“红梅之乡”,但劳动力较缺,年轻人基本都外出,而外出务工也是其主要收入,留下的都是老人,土地良田荒废的较多,不过此处的金银花产业发展得较好,同时也解决了部分就业(老人临时工)。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受访百姓的看法基本一致,认为如今乡村的基础设施、网络、用电等建设都很不错,村民的生活得到了保障,生活质量也都有了明显的改善;但自来水水费较贵,大家基本仍然是吃的山泉水或自家打的井水;收入较低,生活质量还有待提升;道路未完全硬化的问题仍然存在,道路两旁的水渠还需要修缮,居民工作还有一些细节需要完善;农业上产的销售上存在困难等。在这次活动中,团队探索了乡村实情,见证了乡村变化,思考了乡村未来。
为期两天的深入基层、观察民情走访活动,深入地从老百姓的角度了解到关门镇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产业建设,对关门镇的乡村振兴情况有了更深的认识,乡村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和百姓的共同努力,只有二者合二为一,乡村振兴才能走得更快、更稳。(通讯员廖洋 罗悦琳 吴浩斌)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9091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