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16日,东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申城红色“文物”调研实践团开展第二次社会实践调查。本次调查,实践团共到达鲁迅故居,鲁迅纪念馆,鲁迅墓,中共四大纪念馆4处红色景点。
实践团于早上九点半到达鲁迅故居,十点半进入鲁迅故居。屋内陈列着主人生前用过的珍贵物品和写作用具,这些物品绝大部分都是真实文物。故居按照鲁迅生前居住时的情景复原:种植桃树、紫荆、石榴等花木的小花圃最早映入实践团的眼帘,紧随其后实践团发现底层前间是客厅,沿西墙放有书橱和瞿秋白留赠的书桌。后间是餐室,东墙放着西式衣架帽架。二楼的前间是鲁迅的卧室兼书斋。东面是张铁床,沿西墙放着大衣柜、茶几、两把藤椅和一只镜台。除此以外,场馆内还放置有一幅周海婴的油画像,书桌,以及桌上放着的文具、烟具和花具。一切陈设都充满了生活气息。而引起实践团注意的是,窗边壁上的日历维持着原状,显示为民国25年(1936年)10月19日,而镜台上的闹钟指针停在凌晨5时25分,显示着鲁迅逝世的日期和时间。这份巧思让整个场馆在生活气息以外更沉重肃穆的宣示了一份跨越时代的伟大精神。离开卧室之后,实践团重点参观了客房,这里放置着放着简单的卧具、桌椅和书橱,摆设简单但却是掩护过瞿秋白、冯雪峰等共产党人的真实历史遗址。站在历史的节点上,实践团成员今日始发现成功是多么来之不易。
随后实践团参观了鲁迅纪念馆,其陈列改变了以往的以生平为线索的旧例,在陈列框架上以专题划分展区,分“新文学开山”、“新人造就者”、“文化播火人”、“精神界战士”和“华夏民族魂”5个专题展区,展现了鲁迅的重大业绩与主要精神的几个特出方面。重点突出、氛围浓郁,给实践团留下深刻的印象。鲁迅纪念馆的陈列,在形式上注重营造氛围,通过色调色温、声音和造型来营造氛围,如灯光造型在“铁屋子中的人群”中的运用等;在展示手段上,除了用文物直接再现历史外,还充分应用了影视、场景模型等辅助手段,如:鲁迅逝世前十一天参观在八仙桥青年会举办的全国第二回流动木刻展览会的蜡像场景等。
中午十二点,实践团到达鲁迅墓,其周围怀抱着苍翠的松柏、香樟、广玉兰等常青树和鲁迅生前喜爱的花木,宏伟而苍翠,庄严而朴素。透过这个场景,实践团直接感受到了鲁迅先生独特的性格和崇高的人格力量。实践团面向鲁迅纪念碑鞠躬致敬,集体默哀三分钟,向鲁迅先生献上实践团的感恩与尊重。
下午两点,实践团到达中共四大纪念馆,展览以上海老风貌石库门元素贯穿整个展线,再现了1925年中共四大召开的生动场景。实践团与参观者们穿过一扇扇石库门,仿佛置身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里弄中让众人不由得回想起来当年风云际会的光辉岁月。1921年7月,中共四大对中国革命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探讨,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和工农联盟问题。这次会议首次明确提出,中国的民主革命运动,无产阶级必须取得领导的地位,才能够得到胜利。
实践团通过本次参访更加理解了自己的历史使命,虽然时至今日我们这一代人已经不再需要向先烈们一样抛头颅,洒热血,但仍然需要保持革命精神。在新中国蒸蒸日上的当代,我们永远要当一位“革命者”,保持革命精神,让我们的每一天过得有意义,日后在自己的位置上发光发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
(机械工程学院/沈航)
队员心得:
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
7月16日上午时分,我们到达了位于上海的周树人先生的山阴路故居。深入白桦小巷,一股闲适民国生活气息映入眼帘。上午娇艳的阳光透过树叶倾洒在路边,我来到了鲁迅在上海山阴路的居住旧址,这里低矮红砖的百年居民楼和周围凌厉高耸的钢铁大楼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道路被一排排古树巨大的枝干树叶所覆盖,在四川北路一侧是绿化极好的鲁迅公园,位于寸土寸金上海最繁忙商业区最中心,是世人保留着着对这位现代文学奠基人的敬意,让他的气息得以留存。
在聒噪的蝉鸣对比下,这里的一起都显得无比悠然自得,当年周树人先生也是在炎热夏日下蝉鸣中完成了他几部著名作品。鲁迅在山阴路132弄9号居住时,先后创作与编选小说《故事新编》和《伪自由书》《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7本杂文集,翻译了《死魂灵》等4本外国文学作品,编印出版《木刻纪程》等中外版画,编校出版瞿秋白的译文集《海上述林》上下卷,还在这里掩护过瞿秋白、冯雪峰等共产党人。等待几分钟后,我进入了鲁迅先生132弄9号的门厅,第一感觉就是朴素,后查资料有说,这里光线比较好,对孩子(指海婴)身体好,所以不惜昂贵的租金在这里安顿下来,这也是周树人先生最后的居所。门口左侧是鲁迅妻子平日所用的缝纫机,突然有点惊奇,缝纫机一百年没变过样子。然后是朋友们赠与鲁迅的画作,除此之外墙上最多就是儿子周海婴的照片。整体是三层,第一层楼梯下旁边是四人餐桌,单间面积还是比较小的。留给他儿子和保姆的卧室算是最大的房间了,可见他对年幼的儿子十分疼爱。楼梯偏窄,勉强够两个人同行,走上一层后,层间就是洗漱的地方,这算是整个公寓里最现代化的房间了,和木制包浆的桌柜形成强烈对比,里面有着和现代差不多的浴缸和马桶洗漱台等等。再上一层就是鲁迅先生的卧室,一张简陋的钢架床,上面挂着的是他妻子亲手编制的缎子,窗户边就是先生写作的地方,听到讲解说这个书桌就是他完成最后十二部著作的地方。墙上最显眼的地方挂着的还是先生儿子的照片。房间里还陈列着一块不大的镜子,通过已经模糊的玻璃,我仿佛进入了那个充满动乱的那个时代,看见了周树人先生在镜子前慌慌走过的神态,看见了早期知识分子集中精力救亡图存的神态。
作为鲁迅,他是20世纪的文化巨人,他不仅自己写作,还翻译众多外国名著,精通木刻。鲁迅创作的为数不多的小说建立了中国小说的新形式;他所创作散文更是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他的所开创的杂文文体富有现代性、自由性、批判性和战斗性,是后世作家最常使用的“批判武器”。作为周树人,他可称为中国民族魂,他的精神深刻影响了后来的革命文学家,以及现代知识分子。
上午参观完鲁迅故居后,我们稍作修整,下午动身前往中共四大会址纪念馆,四大会址纪念馆的门口能看见上海中心大厦和东方明珠塔。整体占地算是比较大的,纪念馆正前方是红旗广场,一批一批的团体来到这里行注目礼,来到这里的大都是以身穿统一服装单位团队前来参观,纪念馆里主要陈列展示了四大的文件和参与人物的介绍资料。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馆内随处可见的屏幕闪烁着的五星红旗,这是我目前去过的最“红色”的地方,给人这样一种最直观的,最饱满的红色文化的呈现。
今天参观结束后深受触动,每次到达这种红址,总让人那么心生敬畏,当我正真了解这些建筑,这些旧址,和其中陈列的文物背后的故事。我们总能找到那一份纯粹的、清澈的爱国之情。
(机械工程学院/马博文)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7月16日,我们实践团先后参观了鲁迅故居和鲁迅纪念馆,通过故居再现和展馆陈列,我对鲁迅先生的印象和了解更加深刻了。
鲁迅先生不愧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中国人的脊梁。他是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先生认为,人生在世,首在立人,他说“人立而后凡事举”,这一点我表示十分赞同,在纪念馆中我记得鲁迅先生曾说过的一句话“幼稚是会成长,会成熟的,只要不衰老,腐败,就好”。没错,人都是会经历从幼稚向成熟的一个成长的过程,只要思想不出现问题,保持青春和纯洁,立人这一方面就迈出了一大步。
我敬佩鲁迅先生,我也为鲁迅先生的才华和精神所折服,他是一位伟大的“人之子”——中华民族的儿子,而我、你、每一位中国人,我们都是!让我们在鲁迅先生精神的光辉照耀下继续前进!
(机械工程学院/张群杰)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9079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