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杨文浩)时值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引领少年儿童更为深入地“学党史,悟思想”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党的历史是中国近现代以来历史最为可歌可泣的篇章,历史在人民探索和奋斗中造就了中国共产党,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又造就了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新的历史辉煌。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为带领少年儿童深入学习党史国史,牢固树立永远跟党走的理想信念,更好培育他们心中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使命感与责任感,7月13日至7月22日,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一缕阳光”——赴合肥“百年征程波澜壮阔,青春砥砺七彩课堂”教育帮扶团队来到安徽省合肥市瑶海区三里街街道凤阳一村社区快乐家园儿童俱乐部,顺利开展重走长征路、畅玩红色游戏、《飞夺泸定桥》观影三个党史教育活动。
回看长征路,感岁月峥嵘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在“重走长征路”课堂中,志愿者们刚一开始诵读毛泽东这首乐观浪漫的长征诗作,场上的很多小朋友便大声喊道:“这是毛泽东爷爷的《七律·长征》!”甚至还有的小朋友晃着小小的脑袋背着《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一时间,场上气氛好不热烈。正如索尔兹伯里所言:“20世纪中没有什么其他事件能像长征一样让人如此神往,也没有什么事件像它一样如此深刻地改变了世界的未来。”是的,如果要用什么词语来恰如其分地形容长征,那便是——举世无双。毫无疑问,长征是了解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一把神奇钥匙,极具重要意义。课堂上,志愿者们声情并茂,让小朋友们更为深刻地理解了长征的历史。那段峥嵘的岁月活灵活现地展现在了他们眼前,奋斗精神由此培育,红色血脉由此延续,爱国情怀更是由此凝聚。匹夫心系天下兴亡,愚公更是不懈移山,中华民族向来是不畏艰险,吃苦耐劳民族,“长征”便是其中的典型表现。向小朋友们讲述长征故事及精神,正是在牢固中华民族根基,更是在培植党和国家未来之花朵。最后,课堂前后呼应,以毛泽东同志《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对长征的评价结尾,“红军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得到了小朋友们的阵阵掌声。
畅玩飞行棋,悟长征艰辛
“不论你对红军有什么看法,对他们的政治立场有什么看法,但是不能不承认他们的长征是军事史上伟大的业绩之一。”从《红星照耀中国》中的这一句话足以管窥长征的艰辛及地位。课堂结束以后,志愿者们与小朋友们一起畅玩长征飞行棋,当相对乏味的历史与有趣的自走棋结合时,仿佛产生了每秒的“美拉德反应”。“背诵《七律·长征》并前进两步”,“遭遇‘乌江天险’需后退两步”,小朋友们获得欢乐的同时也深化了课堂知识,悦耳的笑声中虽是课堂的结束,但更是祖国未来新的开始,这正是志愿者们所期待的。
回顾泸定桥,担民族旗帜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没有人能够怀疑否定“飞夺泸定桥”在红军长征途中之艰辛坎坷。正因如此,志愿者给小朋友们讲授了“飞夺泸定桥”的历史故事,并以观看影片的形式带领小朋友们回顾这段坎坷的历程。银幕上,红军战士不惧枪林弹雨,勇往向前,他们的脚下是湍急的大渡河,前方是敌人密集的火力,后方则是亟需快速转移的大部队。看到这里,小朋友们都屏气凝神,不敢发出一丝声响,有的小朋友甚至为红军战士而湿了眼眶。影片结束以后,小朋友们纷纷举起小手问起了志愿者,“为什么我们的红军战士要渡河呢?”,“为什么不能用我们的飞机为红军支援呢?”随后,志愿者一一解答了小朋友们心中的疑惑,还鼓励他们以红军战士为榜样,学习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奋勇前进的精神。“百战将星”杨成武是这场战役的作战指挥官之一,他曾回忆:一生打过这么多仗,飞夺泸定桥的那次战斗,是最惨烈,最悲壮的。志愿者们正是希望通过开讲“飞夺泸定桥”的历史故事让小朋友们学习并感悟这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也让他们明白,总有一天,建设祖国的责任会落在他们的肩上,驶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航船也会由他们掌舵,他们要像革命先辈们一样,万众一心,顽强拼搏,奋勇向前。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中华民族曾目睹近代之黑暗,朝堂由人操控,国土任人宰割,举国民不聊生等惨痛境况。所幸黑暗之中诞生出了点点光明,那一迎风飘扬的红色旗帜一步步带领中华民族脱离苦海,迈向幸福彼岸,可谓“来者可追”,“拨云见日”。小朋友们在这里重走长征路,凝聚爱国情。传递爱国情怀,接力民族复兴: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一缕阳光”——赴合肥“百年征程波澜壮阔,青春砥砺七彩课堂”教育帮扶团队的成员们和小朋友们共同感悟艰苦历史,珍惜和平岁月,传递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接力棒。志愿者们的党史教育活动永远不会停息,让我们共同期待更美丽的下一站!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9046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