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传统文化热”和“思想引导热”持续升温,国家对传统文化和思想引导越来越重视,为提高农村留守儿童和中小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及自身思想观念的形成,山东理工大学“星河长明”实践团于7月22日起在鄄城县董口镇宋楼村小荷学堂开展传统文化与思想引导专题教育课程。
弘扬传统文化 共创幸福中华
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它浓缩着一个民族的精神,标志着一个民族的风格,凸显着一个民族的价值,展示着一个民族的追求。第一节课实践团成员以中国传统节日为出发点,播放《元日》、《青玉案•元夕》《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各个节日的传统诗词让学生集体朗读并分年级理解背诵,在积累古诗阅读量的同时提升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随后,实践团成员播放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等节日来源的动画短片,让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纪念意义有更为直观的感受。在短片结束放映后,多名学生主动讲述自己从视频中领悟到的传统文化之美。
六年级的宋卓讲到:“学校里原来也开展过传统文化课程,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对传统节日有了更全面的认识,知道清明节是为了纪念介子推,中秋节是因为嫦娥和后羿才有的,我从今以后要好好度过每一个传统节日。”
巾帼不让须眉红颜更胜儿郎
花木兰——这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一直以来,她刚毅顽强,温婉孝顺的形象,一直活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中,从古至今,赞颂她的诗歌文献,以她为主题的动画片、电影数不胜数,但仍有一部分留守儿童对花木兰的事迹及精神不甚了解。
为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花木兰的了解,实践团成员用两节课的时间为学生们讲解《木兰诗》。实践团成员从唐代诗人杜牧所作七言绝句《题木兰庙》为引,讲述古代英雄花木兰代父、从军建功立业的传奇故事。
随后,实践团成员让学生抄写并解释《木兰诗》的总体意思及生僻字词含义,着重讲解了诗中所用的互文、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
树立正确消费观理性适度消费
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开设消费观念课程的目的旨在教学活动中创设情境,让孩子们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感悟、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促进他们内心世界和人生观的形成。
课程开始前,实践团成员询问了孩子关于日常消费的问题,孩子们表示零用钱主要用来购买学习用品、零食和玩具。
首先,实践团成员以小故事为切入点,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介绍了从建国初期到现在为止发生的巨大改变。从一件衣服“缝缝补补又三年”到根据时节随时买自己喜欢的衣服,从使用粮票、肉票限量购买粮食到直接使用手机余额支付不限量购买自己所需物品,从一个村里大部分是土坯房到家里都盖上了楼房,从出行只能依靠步行到飞机、地铁、私家车等各种各样的交通工具普及。建国七十余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
随后,实践团成员向学生们介绍了“超前消费”和“量入为出”两种消费观念 ,并让学生们讲述自己对这两种观念的态度,大部分学生支持“量入为出”的消费观念,其中有一位学生二者都不支持,并详细叙述了理由,张琪说到:“超前消费可能会超过自己的消费能力,从而冲动消费,而攒多少花多少这种消费观念可能会使自己错失很多机会,比如房价。”
饮水应当思源吃饭理应节俭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关乎世界上每一个人。然而正如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屈冬玉所说,粮食损失和浪费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巨大挑战”。据统计,每年全世界损失和浪费的粮食占粮食总产量的13.8%,价值4000亿美元。与此同时,去年全世界有6.88亿人处于饥饿状态,预计今年这一数字将会再增加1.32亿人。
第五节课,为了让孩子们明白节约粮食的重要性,实践团成员展开了节约粮食教育课程。课堂上,实践团成员从浪费粮食现状出发,让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浪费粮食的现象,发现学校餐厅和饭馆浪费现象尤其严重。随后孩子们自发写起节约粮食的标语,如“爱惜粮食,人人有责”、“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等。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对节约粮食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保证在日后生活中努力做到每顿饭都光盘。
最后,实践团成员着重强调了传统节日对当今社会的意义:延续历史、增加民族凝聚力、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另外,思想引导课程对青少年来说是需要且十分必要的,通过课程学习,学生们对消费理念有了更正确的认知,希望学生们能够在以后的生活中端正自己的消费观念,不盲目消费,不冲动消费,节约粮食,饮水思源。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9046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