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社会实践 >

天目山下寻红根,耕织图里仰先烈

来源: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 作者:俞相成

为体悟革命文化,追寻红色记忆,浙江农林大学的“寻找红色根脉”社会实践团队于2021年7月21日上午走进临安的於潜镇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寻找红色根脉”社会实践团队的定位为党史学习实践团,依托於潜的红色资源,组织青年学生开展重走红色足迹、追溯红色记忆、体悟红色文化等多形式活动,以引导当代大学生学史力行,传承红色基因、担当时代责任,在实地考察中为乡村的红色文化建设献计献策,学以致用。

参观报社遗址,瞻仰历史丰碑

《民族日报》社旧址设原为於潜镇鹤村何家祠堂,清代建筑,四合院式,历经风霜与战火的洗礼,如今成为临安市“红色之旅”景点,同时也是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39年1月5日,《民族日报》在此创刊。《民族日报》名义上由国民党主办,实际上由社长王闻识为代表的共产党人进行编辑创作。其创刊誓言、办报原则、宣传策略都坚守我党团结抗战的正义主张,被誉为浙西抗战的一面旗帜。

21日上午九点,团队首先来到《民族日报》社旧址纪念馆进行参观。推开饱经风霜的木门,跨进具有年代感的旧门槛,感受到浓重的历史气息。引导员热情地迎接了团队成员,为团队介绍了《民族日报》的性质、创设过程和宣传作用,并细致地讲解了旧时印刷机、圆墨台的工作方式,团队成员纷纷感受到当时印刷报纸的不便、低效,顿感宣传革命精神、开启民智、激励民众抗战的《民族日报》来之不易。

图为报社当年所使用的印刷机

期间,团队经过引导员的讲解了解到,在办报的七年中,有十九名中共地下党员、“民先队员”和抗日新闻工作者,为捍卫中华民族的神圣尊严,抗日救国,竟遭反动势力的绑架和囚禁,经受了各种毒刑的摧残;有十二名中共地下党员和抗日新闻工作者惨遭杀害,喋血报坛。

图为实践团了解十二烈士

互动讲解结束后,团队成员自行参观报社遗址,观摩革命时期报社简陋的工作台及陈列着的各种印刷工具,阅读革命先烈留下的手稿和他们的英勇事迹。团队成员们静立在庄严肃穆的革命先烈纪念碑前,感受到浓厚的爱国氛围。

走进浙西前哨,宣扬抗战精神

《民族日报》社纪念馆分为两个展区:第一展区和第二展区。第一展区展示的是报社的发展史,第二展区展示的是浙西抗战史。第一展区有一架四开印刷机和两架圆墨台,原版报纸,还有部分报社当时工作的用具;第二展区主要以多媒体介绍为主加一部分老照片展示。

参观完第一展区,团队跟随引导员走进第二展厅。展厅呈环形,介绍了浙西地区抗击日本侵略的主要历史活动。通过影视录像、3D拟人、模型复刻等形式,向参观者再现了当年临安抗战的激烈场面。

图为实践团通过模型复刻了解浙西抗战战况

身临於潜村镇,领略红色氛围

上午十一时,团队抵达於潜镇人民政府,与相关负责人就於潜红色文化的布置与宣传及进行交流探讨。期间,团队了解到目前国内的红色宣传教育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理论及实践教育力度不够;理论实践缺乏有机结合;宣传内容空泛,欠贴近生活。於潜在红色革命教育方面采取了许多有效措施,通过建设革命纪念馆、打造红旅路线、营造红色文化阅读氛围等方式,传承了於潜的红星精神。对此,团队呼吁:革命纪念馆中的陈列仅仅是天目山、於潜地区浩浩长卷中革命时期的几个片段;於潜山川秀美,人杰地灵,是东南战线的最前哨;历史的丰碑,还待我辈有志青年走进於潜,亲临遗址,脚踏实地去感受红色文化,传承革命精神,走在时代前沿!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同时也是於潜革命运动一百周年。作为浙西抗战的一面旗帜,於潜镇无疑在革命活动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未来,於潜也将在乡村革命文化建设方面做出贡献,争做红色乡村模板的榜样。此次“寻找於潜红色根脉”之行,实践团成员收获颇丰,更加体悟到革命精神的力量,增强了爱农知农强农的情怀和志趣。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8933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

相关内容

湖北学子三下乡:互联网下乡,助力乡村振兴

中国武汉7月8日电(通讯员敖嘉慧)乡村振兴对于推动社会均衡发展,建设现代化国家,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及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新时代农村发展新动力…… Echo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查看全文 >>

湖北学子三下乡:走进汉川湾潭乡,探索农产品新模式

中国武汉7月8日电(通讯员敖嘉慧)在中国这么一个农业大国,农产品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减缓,城市的经济发展已经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为了扩大内部需…… Echo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查看全文 >>

推荐内容

青春暖夕阳,大学生养老院社会实践故事

青春暖夕阳为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28实践团”7名学生志愿者于2025年2月1号-2025年2月6号…

红色基因,薪火相传——大连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赴辽宁省大连市

红色基因,薪火相传党的二十大及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是我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为了深入贯彻和落实这…

舞动东方芭蕾,青春续写灯韵——安财学子解码花鼓灯非遗传承密码

花鼓灯作为淮河流域孕育的传统民间舞蹈,因兼具灵动舞姿与深厚底蕴,素有“东方芭蕾”之誉。这一艺术形式历经百年传承,始终…

“数字华章,文脉传承”:数字人赋能传统文化传播调研团开展社会实践

参观结束后,调研团与上海博物馆数字化团队交流,了解到“小可”背后集成强大的大模型能力和海量文物知识库,依托便携式导览…

探秘语言景观,延续爱国火炬

2025年1月13日至1月20日,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语言景观实践队赴凭祥市开展友谊关“爱国”景观的情感机制调研,感…

最新发布

雄鸡一唱天下白
雄鸡一唱天下白——山东大学“传国粹,承匠心”社会实践之德州扒鸡篇德州扒鸡是中国山东传统名吃、鲁菜经典,就被列为山东贡品送入宫中供帝后及皇族们享用。五十年代,国家副主席宋庆龄从上海返京途中,曾多…
绿芽实践队7月18日支教故事合集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今天已经是支教生活的第七天了。今天的主要任务就是给孩子们准备课件。目前课件缺少主题,但在认真地思考了半天后。我找到了一个十分有趣的课题。那就是讲一些农村常见的动植物。这…
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与探访
当今全球性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潮正席卷而来,传承与保护“非遗”文化,既是对原生态本质的保护,也是对其进行善本再造,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人和传承的文化,是生命的文化和生活的美化。为了全面定位民…
追寻青春足迹 红色筑梦之旅 《建党伟业》篇
追寻青春足迹红色筑梦之旅《建党伟业》篇——龚子龙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近代史上可歌可泣的一页。《建党伟业》采用多线叙事的方法,脉络清晰,分别讲述了辛亥革命,中国知识分子探索革命发展及五四运动和…
夜空中指引我前行的星
2021年,恰逢建党一百周年,在这个不平凡的暑假,我加入了武汉理工大学“红心筑梦”暑期社会实践队,参加支教活动。7月25日,我们全体队员乘着早晨的一丝微风,拎着不多的行李,离开了熟悉的校园,乘车前往湖…
天坑桃源,下庄天路”乡村振兴实践团成员收获感想六
七月,是一个丰收的季节,天气十分炎热,同时我们三下乡的热情也十分高涨,为期7天的三下乡活动,让我收获了许多,受益匪浅。这次活动我们在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开展,团队一行人一起吃住,一起开心,…
知识与生活并进,智慧共学海一色 ——华南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拾梦队夏令营知识问答活动
2021年7月30日19点,华南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194班赴茂名市化州市第四中学实践服务队开展线上知识问答活动。此活动旨在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考察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同时,时值中国共产党成…
天坑桃源,下庄天路”乡村振兴实践团成员收获感想五
很荣幸这个暑假能够拥有这样一个“三下乡”实践的机会,让我去到下庄村,在那里体验不一样的农家风情。最开始知道下庄村这个小村庄,还是在巫山新闻的微信公众号了解到的。看见了毛书记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和…
“天坑桃源,下庄天路”乡村振兴实践团成员收获感想四
“除却巫山不是云”是实践之前对于巫山的印象,于是带着去山里观赏巫山云雨的心情参加了本次三下乡的暑期实践。这是我第一次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次三下乡也并不是我出发前所预想的是一次形式主义的走流程拍…
“天坑桃源,下庄天路”乡村振兴实践团成员收获感想三
作为实践团队宣传组的一员,几乎每个活动我都参与了拍摄,我游走于不同的角度,站在队伍外围通过取景框以一种客观的视角观察、记录活动中的某些有意义的瞬间,以及每个人脸上细微的表情,受触动之余也有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