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究黄河流域的粮仓文化,深入了解古粮仓,河南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沁·禾”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来到位于洛阳市隋唐洛阳城遗址的回洛仓遗址继续开展“于长河之际,筑万家仓廪”的暑期社会实践调研。
(图为沁·禾团队成员与回洛仓遗址工作人员合影 工作人员 摄)
团队成员在到达回洛仓遗址后,与遗址内相关负责人进行交谈,并对回洛仓遗址内已发掘的仓窖进行参观调查。在对粮仓地窖调查的过程中,团队成员对栗、黍、稻等粮食的种类建立更深的认识,学习古粮仓储粮的相关知识,例如粮仓的建筑方式和防潮技术以及太仓、正仓、军仓等种类的划分。
(图为团队成员阅读标识通讯员刘怡薇摄)
通过实践调研,团队成员了解到回洛仓的建造方式,在生土上挖一个外直径十六七米、内直径10米至12米、宽约3米、深1.5米至2米的环形基槽;对基槽进行夯打,从而形成一个坚实的仓窖口;在夯打后的仓窖口内挖一个深约10米、口略大于底的缸形仓窖。
这样建设成的粮仓外围的基槽就像一个“保护罩”,使内层的仓窖更牢固,先进的建造方式使回洛仓在成为隋朝时期的“国家粮仓”。而在唐朝 ,回洛仓由于其地理位置的不利影响而遭到废弃,如今考古发现仓窖内近千层的淤泥堆积,从侧面证实了回洛仓无人为回填迹象属于自然废弃。
(图为回洛仓遗址通讯员刘怡薇摄)
在回洛仓遗址中,共有120余座用绿篱标识的仓窖,这些仓窖都并未发掘,但保护措施较为完善。实际上,考古人员共探出仓窖220座,整个仓城仓窖大致有710座,是目前已知隋唐时期粮仓中规模最大的一座。
(图为未发掘的遗址通讯员刘怡薇摄)
实践过程中,团队成员偶遇来自洛阳博物馆的调研人员,在与其进行交流过程中,团队成员对回洛仓建筑结构的作用,防潮技术的运用,古粮仓的发展历程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并向调研人员提出在实践中产生的疑问。调研人员的解答,使得团队成员对于回洛仓以及隋唐时期粮仓的认知更加深刻。
(图为团队成员与洛阳博物馆调研人员交流通讯员刘怡薇摄)
最后,团队成员针对实践取得的成果,对随行游客进行采访和问卷调查,采访的过程,使得团队成员对此次回洛仓遗址实践的收获与感悟更加深刻。
(图为团队成员对游客进行采访通讯员刘怡薇摄)
此次参观走访对回洛仓遗址进行细致的考察调研,对隋唐时期古粮仓的发展建设展示具体的认识和见解。为随后团队成员参观现代粮仓进行对比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更加深入的了解黄河流域粮仓文化的重要性与历史意义。沁·禾团队对于黄河·粮仓的社会实践内容更加深入,探讨黄河文化与粮仓发展,沁·禾再行动!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8691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