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响应安徽财经大学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号召,安徽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探究蚌埠市海绵城市建设小队将通过对蚌埠市韧性城市理念下海绵城市的建设现状进行实地调查探究,分析韧性城市理念下海绵城市的建设困境与突破,构建基于韧性城市理念下的海绵城市建设规划,提高海绵城市建设与实践的可行性、针对性和创新性。
团队由1名队长,11名队员组成,7月10日,团队在实施调查前于学校内开展了第一次会议。会议上将对社会实践前期收集的资料进行分享与交流,认真探讨实践思路与具体流程以及对队员具体工作进行分工。
7月11日下午,团队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到达虎山公园进行实地考察,首先老师为小队讲解了海绵城市的概念以及如何建设海绵城市并简单分析了蚌埠市的城市现状。小队了解到,现在的城市大多数采用的是一些水泥路面,排水蓄水能力差,所以易发生旱涝灾害。
然后老师带领团队参观了东海大道附近的马路建设以及虎山公园的建设框架,一个是海绵化一个是非海绵化,通过两者的对比与剖析让团队成员对建设海绵城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接着团队成员与老师一同去实地考查了蚌埠市首条运用“海绵城市”理念设计建设的市政道路——学苑路,团队成员们认真考察了该地的道路排水建设,老师讲解了海绵道路排水蓄水能力的优点以及海绵道路建设的特别之处。
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大多因为城市的排水能力差,下雨后雨水部分蒸发流入江海,城市没有很好的蓄水能力,导致长时间不降水又会发生旱灾。若城市的路面都采用透水沥青路面,人行道部分可以用透水砖或者透水混凝土,这样的建设将会大大提高城市的海绵化程度。
本次实践活动对于团队里的每一位成员来说,都是意义非凡的,这是一次新的认知,引发起团队成员们很多的思考。近期,我们国家局部地区因暴雨发生了严重的洪涝灾害,传统的防灾减灾观念已难以有效应对灾害,如何更有效地防灾减灾已成为城市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2012年4月,在《2012低碳城市与区域发展科技论坛》中首次提出了“海绵城市”的概念,即城市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通过“渗、蓄、滞、净、用、排”等措施实现对雨水的吸收、储存、利用、缓释等,缓解城市雨水排放压力,解决水资源浪费问题,其本质在于转变传统城市“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的建设理念,实现城市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
从实地考察的情况来看,建设海绵城市是重要且必要的,在解决城市黑臭水体、水资源短缺、城市雨洪涝灾害等方面,海绵城市理念具有独特的优势。建设海绵城市是解决我国城镇化建设和城市群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城市病”问题的重要举措。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城市内部多一些公园的建设无疑是锦上添花。本次社会实践,团队通过实地考察,分析整理蚌埠市目前海绵城市在韧性城市理念下的发展困境与突破,为后期海绵城市建设与实践提出可行性建议,以期能够有利于推进可持续性发展的进程。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8593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