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7月21日,浙江海洋大学东海科学技术学院大学生“镌刻百年历史,助力乡村振兴”调研团来到马岙村拜访老党员林玉荣,倾听他的党员故事。
中国青年网舟山7月21日电(通讯员 万亚宁)为追寻老一辈党员的优良作风,回望历史,寻找振兴乡村发展的道路,7月21日浙江海洋大学东海科学技术学院大学生“镌刻百年历史,助力乡村振兴”调研团在马岙街道采访老党员。
不忘初心 荡田变良田
队员们来到林玉龙的家中,被他家简朴的摆设所震撼,家中只是简简单单地摆放着基本家具,朴素而艰苦。林玉荣面带微笑迎接队员们的到来,当队员们问道他有多少年党龄时,他笑着说自己是1958年入党,现在已经有62年的党龄。队员们对于他为什么入党十分好奇,他慢慢回忆起入党经历,他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不辜负党的栽培,所以我选择加入中国共产党。”一句“为人民服务”在林玉荣的口中反复被提到,他的眼里闪烁着微光,满是理想与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仰,队员们纷纷被鼓舞到,用手中的笔记录下这句话,牢牢记在心中。
谈起在盛茂大队的任职经历,他与队员们娓娓道来。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林玉荣翻开档案,用手轻轻抚摸上面的字迹,向队员们介绍自己年轻的事迹,他表示当时是一位没什么领导经验的青年人,面对不能正常种植的荡田,自己不顾多数人的反对,坚持改造“烂荡田”,为马岙村民寻找出路。“我在一帮年轻干部的支持下,发动大队社员,将一片160亩面积的荡田四周围上土坝,然后把全大队的水车都集中起来,往外排水,100多部水车,两三百号人,轮流抽水,停人不停车,日夜不歇,下决心要把土坝内地水排光种上稻秧。”林玉荣回忆道,形容这段经历时,他不禁手舞足蹈起来,感慨当年的意气风发。据悉,快要到丰收的时候,马岙下了一场特大暴雨,土坝被冲开一个缺口,面对快要被淹没的水稻田,几乎全大队的人都被动员起来,冒雨上山砍松木,在缺口处打木桩,堵上柴草,再用土堵上,才保住了160亩即将要丰产的水稻。那一年,160亩的荡田,每亩收800斤米,全公社第一,很快让盛茂大队摘掉了缺粮食的帽子,成为了全公社的样板,但是人们纷纷效仿用同样的方法改造荡田。队员们聆听这段荡气回肠的经历,都被林玉荣的举动所感染。“当听到这段故事时,被林玉荣这位老党员所触动,改荡田,产粮食,在那个年代来说,可谓是伟大的成就,我们作为新青年也应该学习他的精神,不怕苦,不怕累,勇于拼搏,创造辉煌。”队员翁清雅如是说道。
不断学习 经济上升
由于水源短缺,公社党委决定利用平石岭水库,提出了“打通平石岭,消灭烂荡石”的口号,开启了引水之路,经过3年的努力,整个马岙的荡田全部改造成良田。因为改造荡田有功,林玉荣被评为定海县学大寨先进分子,赴其他县大寨学习。
生命的全部意义在于无穷的探索尚未得知的东西,在于不断地增加更多的知识、更多的经验。林玉荣说:“参观大寨让我感受到的是,要学习他们大寨人的奋斗精神,结合自身去寻找经济发展之路。”抓好经济仍是林玉荣日夜思谋的一桩心事,通过不断参观学习,他认为“田是粮仓,山是银行”。随即,他发动社员垒梯田、请果农师傅传授种柑桔经验、搞绿化、办豆腐坊、锯板厂,不断进行经济革新,发展经济。调研团还了解到当时因为他对办企业的擅长,还被抽调到镇里担任企业办公室主任,管理乡办企业。每位队员听到他的学习、发展经济的经历,都深刻感受到了学无止境、学以致用的含义,表示今后将不断学习,早日为实现中国梦献上自己的一份力量。
大公无私 无怨无悔
忠心献给党,热心献给职务,真心献给人民。40多年的干部经历,林玉荣用尽心力、无私奉献,将无限青春献给国家和人民。他表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人民服务是无限的。”
调研团了解到他在管理整个马岙的乡办企业期间,从未给自己的子女亲戚开过后门。他认为一身轻松就是最大光荣,这样能更好地处理问题,让群众信任。他说:“我是一名党员,是一名干部,我心里容不下一丝尘垢,一切以大公无私为原则,到现在我都敢说我问心无愧。”林玉荣对成员们的到来十分欢迎,并对青年一代寄语,有国才有家,无论来自哪所大学,无论资历多高,都要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调研团成员从此次采访中感触良多,队员吕慧慧表示:“作为新时代青年,要不断学习本领,带着国家给予的希望,为人民读书,并把党的精神传承下去。”
团队名称:大学生“镌刻百年历史,助力乡村振兴”调研团
撰稿人:万亚宁
摄影者:金玉洁 姜菁菁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7975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