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大学赴陕西延安“红星闪闪耀延安,我以我心颂英雄”暑期社会实践第四天活动顺利进行
7月11日,长安大学赴陕西延安“红星闪闪耀延安,我以我心颂英雄”暑期社会实践队参观了延安鲁艺旧址和知青博物馆,加深了对延安时期文艺建设过程和知青生活状况的了解。
上午,细雨连绵,实践队员来到了延安鲁艺旧址。鲁迅艺术学院是1938年2月,由毛泽东、周恩来等人鼎力倡导,以鲁迅先生名字命名的旨在为共产党培养文化艺术干部的学校。进入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作为当年学校的礼堂和教室的教堂。前门的窑洞里,陈列了毛泽东主席在革命期间的思想理论报告,以及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相关资料,队员们通过这些文献学习了我党在反围剿失败后做出的反省与及时的改正措施,学习到了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开拓创新、实事求是的延安精神。
走进旧址内部,能看到七排窑洞式的长廊,两侧是敞开的隔间,当年,著名的音乐家冼星海就在此创作了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
穿过幽静的长廊,队员们来到了延安文艺纪念馆。纪念馆展示了1935年到1948年的延安文艺实践活动,通过一张张被不断修改的乐谱,一本本发枯发黄的日记,再现了那段峥嵘岁月里的文艺建设活动,展现了文艺创作者高昂的创作激情。实践队员本着务实求真,精益求精的学习态度,向馆内讲解员询问了文艺创作者们背后的故事,深刻地体会到了文艺创作者们国破家亡的愤慨,百折不屈的信念。当队员们看到熟悉的红歌时,都不禁轻轻哼唱,思绪仿佛回到了那段战火纷飞,救国图存的创作时期。
通过上午的学习,实践队员填补了对延安时期文艺工作认识的空白,并深刻认识到,革命的成功还在于精神文化建设,《黄河大合唱》《南泥湾》等音乐作品,支撑起中国人民对于胜利与建设新国家的信念,更鼓舞了我们这些生活于新时代的年人,为祖国的发展与富强而奋斗。
下午,实践队参观了延安北京知青博物馆。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两万八千多名北京知青响应党中央、毛泽东主席的号召,告别北京,来到延安插队落户。博物馆通过知青使用过的劳作用具、学习笔记、日记等文物生动的展示了北京知青在延安的生活、劳动、工作、成长的平凡而难忘的历程。
跟随领队的步伐,队员们浏览了知青们的日记,虽然生活很艰辛,但日记中处处体现了知青们对这片黄土地的热爱,以及对建设延安,为国家做贡献的信念。知青们美丽的爱情故事,悲壮的献身事迹,令队员们无比动容。最后,队员们观看了习近平总书记知青岁月的纪录片,浏览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日记。从习近平总书记的经历中,我们了解到当年生活的艰辛——每天都要下地干活、几乎无休、几个馒头就是天大的美味。队员们对比如今的生活,纷纷表示如今幸福的来之不易。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们应继承与发扬这种积极乐观,不畏苦难,为祖国建设而奋斗的延安知青精神,不贪图享乐,理想高远,不辜负党和国家的殷切期望。
至此,长安大学赴陕西延安“红星闪闪耀延安,我以我心颂英雄”暑期社会实践第四天活动顺利完成。
供稿人:何鸿波
审稿人:李明轩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7702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