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锤一錾总是情,万千气象石上留。”日照市三庄石刻石雕于2016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成立“影雕车间”助力乡村振兴。其作品兼具写实性与写意性,通过钻石笔等独特的工具,打磨、上光,把人物形象以及山水画意表现出来,作品线条流畅、栩栩如生。三庄石刻石雕是我国文化长河所遗留下的珍宝,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不仅获得了发展新机遇,同时也用自己的独有的方式推动乡村振兴。三庄石刻石雕的发展对其他非遗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紧跟时代潮流,在创新中寻求发展新出路
三庄石刻石雕起源于清代,100多年来在一代代“守艺人”的传承下不断创新发展。如今的“影雕”便是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的产物。从老一辈的刻石碑,到如今的利用纯天然黑色大理石雕刻人物肖像,再到汉白玉与油画技艺、影雕技艺相结合,这门技艺经过不断的发展创新,在贴合市场需求的同时,不仅将原有技艺传承下来,也使这门技艺愈发丰富多彩。
除了技艺上的创新,影雕在销售上也紧贴时代的洪流,逐步拓展网络销售,使作品商品化,寻求技艺传承与发展的新出路。通过网络的影响力,依托现代物流的高速发展,影雕作品可销往全国各地,这不仅仅提高了作品的收益,也提高了影雕技艺的知名度,从而有利于吸引更多的人来传承并发展这种技艺,为影雕技艺的发展注入活力。
乡村振兴新机遇,共谱致富新篇章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非遗传承与发展,积极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将非遗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为非遗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温床,也为非遗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三庄石刻石雕为助力乡村振兴,成立了“影雕车间”,通过传授技艺,使群众可以自己制作作品向外销售,从而带领群众走上致富之路。
“影雕车间”教授技艺的受众群体主要集中在周边的农村地区,包括对非遗感兴趣的人、家庭妇女以及手和眼较为健康的残疾人士等。据省级非遗传承人崔华介绍,经过学习,3个月左右可以做出小型“影雕”作品;若要真正自主就业开店,需半年左右。同时,“影雕车间”会为学徒提供一些销售渠道,可将作品送至“影雕车间”进行销售,所得收益可以让学徒补贴家用,提高生活质量,走上致富之路。
“影雕”等非遗项目助力乡村振兴的优势,体现在其从“根”出发,通过引导群众掌握一门技艺,并使用这门技艺来使自己掌握致富的路径,从根源上“阻断返贫”,推动乡村振兴的发展;同时,借助这种模式,“影雕”技艺也寻找到了传承人,使得这门技艺后继有人;此外提高了“影雕”的知名度,从而增加作品的销量,进而增加收益。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和国家的推动为非遗的发展提供新的机遇,而非遗的发展反过来促进乡村振兴,既传承保护了非遗,也带动了乡村振兴,达成了“双赢”的局面。
前路漫漫,机遇与挑战并存
虽然乡村振兴为“影雕”技艺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帮助,但在其发展过程仍不可避免地出现许多的挑战。
第一个问题是在前来学习的学徒中年轻人占比较少。一方面“影雕”这门技艺学习时间较长,制作时需要平心静气,专注于一锤一錾,难度相对较高,许多年轻人心性浮躁,难以沉下心来完成一幅优秀的“影雕”作品;另一方面,年轻人对于老一辈“守艺人”对手艺的坚守并不理解,更加执着于科技带来的便利,难以体会其中真味。因此,年轻人来此学习这门技艺的人相对较少,为“影雕”技艺的传承埋下隐患。第二个问题是作品市场越来越小的问题。大型“影雕”作品相比于小型“影雕作品”市场更狭小,基本销售的客户多为“影雕”爱好者,受众群体相对较小,这也成为“影雕”发展路上的一大挑战。
光与影在“笔”间碰撞,国画的美韵在石上流淌,一颗匠心雕琢成画,代代流传万古遗芳。除三庄石刻石雕外,我国还有着众多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她们从过去走来,在时代的洪流中寻找着栖息之地,她们留下的不仅仅是技艺,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文化苦旅》中有这样一句话“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里蹀躞,以此为归。“于此,文化便是我们的归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吾辈当自觉负起重任,为我国文化的传承贡献青年力量!
作者:吕倩倩(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
指导老师:田青:(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7702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