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日照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各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弘扬工作安排部署,创新非遗文化传播和发展方式,以传统节日为轴,以景区为平台,发展与非遗相结合的特色旅游产业;利用非遗项目打造旅游新模式;开展非遗产业性的保护,助力脱贫,为乡村振兴增添新动力。为了深入了解日照市非遗助力乡村振兴情况,曲阜师范大学暑期社会实践队伍——非遗探查小队于7月16日和18日分别参观和拜访日照市文化馆(市非遗中心),以及省级非遗三庄镇“影雕车间”。
初识非遗面貌,了解脱贫原理
在日照市文化馆的非遗展区内,非遗探查小队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东港剪纸和五莲剪纸,线狮,木板年画,日照鱼灯笼等非遗展品,体验五莲粗布织布机,加深对非遗的了解。通过参观,大家发现非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在人们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为人们的文化生活增添丰富色彩。
参观期间,老师向队员们具体介绍了五莲老粗布和地瓜呦助力脱贫,助推乡村振兴情况。据悉,五莲老粗布和地瓜呦均是通过集体合作社的形式展开,召集劳动能力较弱的群体在合作社或者工厂进行工作,使没有经济收入的群体从此有了养家糊口的收入。要彻底清除贫困除了解决最根本的民生问题——就业,最核心的还是要发展农村产业,五莲老粗布和地瓜呦通过结合非遗打造属于本地区的特色产业,创建带有当地特色的品牌,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贫困问题。
市文化馆非遗办主任张金亮进一步向队员们介绍非遗如何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作用。他指出,日照市现有非遗项目126项,非遗工坊已经建成76个,有效解决了周边低劳动力群体的收入问题;同时,非遗项目的开展也吸引到大批人才回乡创业。此外,日照市通过举办“日照非遗现在时”传习大课堂,开展非遗精品展会,公众号宣传组织自驾游等方式,加大非遗宣传力度,使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同时也促进自身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其实,只有真正深入了解和学会(非遗的一些手艺)时,才能明白它是怎样去适应社会,这就是有的项目它为什么可以助力乡村振兴的原因。” 张金亮主任给非遗探查小队的实践活动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强调实践的重要性,队员们从中深刻体会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真正内涵。
探访“影雕车间”,初窥致富路径
7月18日,非遗探查小队来到东港区三庄镇“影雕车间”,拜访省级非遗传承人崔华,参观了“影雕”制作车间。崔华指出,“影雕”作为一门手艺不仅仅是一种为周边劳动能力较弱的人提供生活收入的手段,让他们能够养家糊口,同时也是一种社会责任,让老祖宗传下来的技艺能够继承发展。据悉,随着国家政策出台,对非遗的支持力度逐渐加大,使得“影雕”为代表的很多非遗有了更多的传承人,更高的知名度,知名度的提高也为“影雕”带来了许多订单,让“影雕”远销全国各地。作为一门可以终身掌握的技艺,“影雕”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返贫的问题,让掌握手艺的人走上小康之路,非遗扶贫成为脱贫和乡村振兴中的内生动力。
但是“影雕”技艺的发展不可避免的也存在一些阻力。首先是难以寻找继承人,再一个就是市场的找寻开拓。崔华说到:“就是年轻人少。老年人的劳动能力相对较弱。难点在年轻人都喜欢网络的东西,觉得这些老手艺很枯燥。传统技法这个东西的有耐心,坐的住,有责任心。就跟画画写字似的,得坐的住,耐得住性子。另一个的问题,市场越来越小,特别是一些大的物件,市场更小。所以我们现在都做一些小件,小件呢,更好找市场。”这些问题为“影雕”之后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新鲜血液,也要了解市场需求进行产品创新,让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产生活。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指出,“中华文明经历了5000多年的历史变迁,但始终一脉相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从留住文化根脉、守住民族之魂的战略高度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和全面部署。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联系各族人民的精神纽带。作为脱贫致富途径,非遗更是新时代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兴动力。以非遗为要素,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相信在未来,更多的非遗项目会参与到乡村振兴,在实现非遗创新性继承和发展的同时,推动乡村振兴进程,真正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重统一。
通过对具体非遗项目的调查了解,非遗探查小队对非遗助力乡村振兴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深刻认识到作为当代青年应接过非遗传承的接力棒,深入了解并用心学习传承,提高创新精神和能力,为非遗进一步促进乡村振兴拿出“金点子”,提出好建议。
作者:宋浩然
审核:田青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7483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