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重庆交通大学河海学院“导洛通山”实践队赴四川省德阳市什邡市展开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结合所学专业进行山洪灾害防治调查宣传,同时对什邡市悠久的水文化进行调研。
到“导洛通山”始源地 寻李冰足迹
巍峨章山、神奇洛水、雄伟高景关。上午9时,实践队抵达李冰导洛通山之地——什邡市洛水镇。实践队在当地知名讲解员李静的带领下进行实地考察,发现李冰治水并非普通的用堵、截这些简单的方法,而是利用“无坝引水,雨水分流,作业飞沙”这一系列科学的方法治理水系。在洛水镇高景关,李冰也用科学的方法治理水,那就是“导洛通山”:提前以大火灼烧山体,通过观天象预测雨季到来,等待暴雨引发的洪水冲击灼热山体,快速降低山体温度,进而让山体崩裂,这大大减少了工程时间。李冰历十余年,召集数万民工终开山导洪成功。江泽民同志曾赞扬到这是“创科学治水之先例,建华夏文明之瑰宝”。
紧接着,实践队到大王庙、李冰陵进行寻访调查。大王庙是专祭祀李冰的神祠但并不以李冰命名,是因为李冰被后人尊奉为“大安王”。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有孔子与李冰两位虽不是帝王但都是被百姓们神化后然后称王,所以称此地为大(安)王庙。这足以见得,李冰为当地人民贡献之大,在人民心目中地位之深。之后,实践队走进李冰陵,陵前,“蜀中首圣”的大石碑赫然屹立在眼前,让人肃然起敬。进入陵园,李冰高达8.3米的黄石石像巍然矗立、俯视苍生。石像束发佩冠,左手捋须,右手佩剑。这与李冰学者的风格迥然不同,更像是一位治国大将,不愧为一位文武兼备的“大安王”。李冰为人低调,但他的贡献福泽千秋万代。“深淘滩,低作堰。遇湾截角,逢正抽心。”这是李冰的治水方针,也是李冰的为人方针。
在寻访途中,实践队收获意外惊喜:知名蜀文化学者、什邡市政协副主席郭辉图先生听闻来自重庆的实践队正在什邡调研,立即驱车赶到李冰陵,与队员们亲切会面,为学生亲自讲解李冰文化的精神内涵,他指出重要的一点是:李冰在历史之中没有任何污点可寻。洛水镇镇长廖兴林、什邡市博物馆馆长杨剑等一行人也莅临现场。
走访基层工作人员 聆听“吹哨人”的故事
下午3时,“导洛通山”实践队联合什邡市水利局团委来到什邡市蓥华镇红峡谷村的山洪灾害重点防治点,走访以蓥华镇抗旱防汛办为代表的基层工作人员,对他们的工作环境进行深入了解,对山洪灾害预警体系进行调研。据了解,工作人员主要是通过水位测量仪和山洪灾害预警系统监测水位和发布预警,当山洪来临时,他们要与吹哨人一起发出预警,并转移村民到安全点,及时执行当地政府的指令。当遇到大暴雨,大量泥石流经常会从高山上飞溅而下,在这样艰苦而危险的环境下,他们依然坚持守在一线工作岗位上,不辞辛劳,不怕困难,不畏艰险,只为保护村民们的生命安全。
下午4时,实践队来到红峡谷村的“吹哨人”何代琼家中,与她促膝而谈,关心她的身体健康状况和生活需求,认真聆听她担任“吹哨人”八年来的经历和感悟。每年7、8月的雨季,“吹哨人”是离灾害点最近的一群人,主要负责实时监测水位,定期隐患排查,第一时间拉响预警等。“吹哨人”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精神令实践队员们深受感染。最后,实践队员们送上慰问品,以表达对以何代琼为代表的“吹哨人”的敬意。
与当地政府部门开展合作 深入探寻什邡水文化
实践队此次赴什邡市展开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得到什邡市当地的水利局、洛水镇政府、蓥华镇政府等部门的大力支持。
什邡市水利局为实践队提供专业指导,精心安排各调研点,帮助队员进行实地调研考察。
洛水镇政府在得知实践队的到来,高度重视,为更好的将本地2300多年来形成的水文化传递给新一代大学生,将洛水镇的宝贵文献资料:《导洛通山——什邡洛水文化故事》、《什邡洛水》两本书籍赠送给实践队,帮助同学们更深入全面的理解洛水文化。同时安排知名讲解员带领实践队去高景关、大王庙、李冰陵展开深入调研。
蓥华镇政府派出抗洪防汛工作人员带领实践队实地走访抗旱山洪灾害防治点,帮助实践队对抗灾基层工作人员展开问卷调查。
通过本次“三下乡”活动,实践队员们对李冰“勤于职守、实干担当、科学严谨、开拓创新”的“导洛通山”精神,有了全面立体的认知,对什邡宝贵水文化财富,有了直观清晰的认识。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6890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