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7月13日,浙江海洋大学东海科学技术学院大学生“镌刻百年历史,助力乡村振兴”调研团来到舟山马岙博物馆,感受马岙历史的魅力。
海上河姆渡,千年稻香村
穿越千年,感悟历史的沧桑。实践团成员迈着整齐的步伐来到马岙博物馆进行调研活动。一进门成员们首先看见的就是“海上河姆渡,千年稻香村”十个大字,据悉,河姆渡出自余姚,是余姚的地名,以河姆渡命名是因为六千年前新石器时代的文物从河姆渡挖掘,这文物出土的性状和河姆渡相似。从考古学的层面说,这里跟余姚河姆渡的差别就在于具有海洋文化特点,所以是“海上河姆渡”。而马岙有将近五千年水稻栽培历史,所以称为“千年稻香村”。接着,馆长带我们参观了马岙先名的生活场景,老人细致的用陶土做着平时需要用到的器具,没有先进的科技,旁边的男人只能用锄头耕地,用手撒种。一位成员感叹道:“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真的造福了人类,极大的减轻了劳动者的负担。”
陶片、鼎足、石凿、石刀、石镞、石矸,展柜里的每样器具都让实践团成员们发出赞叹,当看到一个巨大的石犁时,更是震撼人心。“这是我们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馆长解释道。巨大的视觉冲击仿佛让时间静止了一般,大家都在用心感悟着这个饱经风霜的古物,思考着古人的智慧。“很难想象在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只靠着石头一点一点的凿需要多大的耐心与决心,不仅如此,他们还将这个石犁打磨的如此完美,我想,这大概就是工匠精神最好的展现吧。”一位成员说到。
接着往下参观,实践团成员们看到展柜里摆放着各种形状各异的陶片,虽然这些陶片充满了历史的印痕,但谷物的轮廓依旧清晰可见。在大家的惊叹声中,馆长自豪的说道:“这些含有稻谷印记的文物,印证了五千年前马岙已有人工栽培谷物,不仅如此,中国的谷物种植技术在当时还传入了日本,这是非常让人骄傲的一点。”成员们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了解马岙文化,学习优良传统
走上二楼,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挂在墙上的10块圆雕版画。这是由定海木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宗福创作的,时令诗句由定海籍台胞袁华亭所作,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上世纪定海百姓在时令习俗的生活场景。馆长打趣地问到,“你们知道我们马岙冬至的习俗是什么吗?”成员们中没有一个是舟山本地,她们互相看了一眼,并摇了摇头。“我们冬至的时候一定要称体重。”听完馆长的介绍,成员们也纷纷交流起了自己家乡的冬至习俗,这让整个参观过程变得更加有趣。
马岙有着高风亮节的人物,他们被列为乡贤,是乡民们学习的榜样,有“马岙三陶”之称。跟随着馆长的步伐,成员们来到了“马岙三陶”处。“三陶”分别是陶回孙、陶椿卿和陶铸。馆长向成员们着重介绍了陶铸。陶公一生清廉,一身正气。平时,陶铸常以俸禄济人。福建乡民拍手称快,说:“陶使再来天有眼,薛公不去地无皮。”正统五年卒于官,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乡里为他立“成贤坊”以示敬意。成员们了解后纷纷向陶公表示敬意,“我们要学习陶公的优良品格,将其公正清廉的人生态度一直延续下去。”
科普教育基地,发挥社会效益
推开一扇扇屏风,一幅幅书画出现在了实践团成员眼前。那书画古墨轻磨满几香,砚池新浴灿生光、或劲键或婉转,或如婀娜窈窕的美人,或如矫健勇猛的壮士,或如春风拂面繁花一片,或如北风入关深沉冷峻,成员们都被其深深吸引。
据了解,这个暑期博物馆与当地中小学展开合作,加入了爱国主义暑期实践志愿活动。馆长自豪地说道,“在暑期实践中,志愿者可以间接地感受到博物馆带来的文化熏陶。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马岙博物馆也多次举行爱国主义红色专题活动,与党支部、集体事业单位等进行长期合作,通过这种活动让爱国主义基地的影响力扩大化。谈及舟山市爱国主义基地打卡活动,她认为,通过该活动能够使有二十年之久的马岙博物馆乃至全市博物馆提高知名度,让广大市民更了解舟山的历史、文化、经济。“未来,我们将继续发展科普教育与爱国主义基地,让马岙文化发挥更好的社会效益。”馆长坚定地说道。
经过此次的参观调研,实践团成员们感悟了历史魅力,增强了文化自信,坚定的相信经过大家不断的努力,一定能让马岙的历史重新散发出新的光彩。
团队名称:“镌刻百年历史,助力乡村振兴”调研团
通讯员:戴奕、姜菁菁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6848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