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
《娱乐至死》是由尼尔·波兹曼于上个世纪80年代所著。彼时的主流媒介无异于是报刊以及广播电视。从那个时间段看来,报刊,就是传统媒介的代表,印刷术的产物。而电视,则是新兴的电子传播技术的时代宠儿。这本书也主要借助了这两种媒介的差异来展现了什么叫做人们的“娱乐至死”。可以从本书中看出,尼尔·波兹曼倾向于他书中阐述的美国正在走向赫胥黎式的文化生态——文化正在成为一场滑稽戏。能承认的是很大一部分事实也的确如此。经由电视媒介的“洗礼”,文化呈现出来的“滑稽”的分量确实有增加。作者认为在印刷机“统治”时期的思想,书籍具有高度的理性以及相应的秩序,冷静客观的特点。基于印刷品的讨论富有逻辑,严肃而富有深度。但在电视文化大行其道的现在,理性的文化反而成为了娱乐的附庸品,且毫无节制。这便是作者所谓的“娱乐至死”。
看法
《娱乐至死》这本书最主要的是通过事实呈现在媒介形态的影响之下,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是如何被电视媒介所左右,逐渐变得“娱乐,且至死的”。重点在于媒介身上。尼尔·波兹曼对于电视这一当时新兴媒介进行了“沉重”的批判,他对电视媒介对原有的印刷术系列的媒介产生的破坏进行了抨击。
电视媒介自身的不连贯性使得一个事件难以得到理性系统化的讨论。电视媒介具有其独特的任务——吸引观众,提高收视率,应该如何做到这一点,尼尔·波兹曼在书中也提出了他的看法,他以电视节目制作人的视角向我们提问,我们应该怎么做,答案也心照不宣。相比于娱乐趣味性质的节目而言,严肃性话题的节目能够面临的也就是寡淡的收视率,由此也就造就了电视节目的结构特点:零碎性。相较于铅字印刷术出版的报刊等读物而言,我们在看完电视节目后的思考并没有多少,我们被电视“剥夺”了进一步思考事件的能力。图片把文字赶到了角落,影像将文字所具备的逻辑掀毁,新闻逐渐成为了人们的消遣。在印刷术的产物:报刊,杂志上,我们可以连贯性的,有线索地进行阅读,检索信息,同时事件的信息是可考的,这样的理性的思考或许应该是我们先前原本所具有的,但是,现在却被“削弱”了,“剥夺”了。在电视文化中,电视的快速播报信息确实很大程度的提高了我们获取的信息量,然而,过多的信息仅仅停留在表面,仅仅是眼熟,电视媒介并不需要我们进行思考的程序,习以为常,人们也疲于进行思考了。
作为新兴媒介的电视,为人们的获取信息、理解分析、结论讨论的方式带来了巨大的改变。这与阅读纸质媒介上的信息具有显著的转变,在阅读中我们随时都可以停下来进行分析思考,而电视却直接抹除了思考的时间。在于印刷/文字传播时代的对比中,不难看到这种思考的时间被显著削减,以至于思考的常态不再。不同的媒介是具有不同的倾向性的,基于纸质媒介的铅字印刷充满着秩序,逻辑的理性。电视的特性刺激着人们视觉冲击,这与报纸和杂志不同。
“电视把某种东西转换成了另一种东西,原来的本质可能丢失,也有可能被保留下来。”电视本身就具备娱乐的一种倾向,可以将电视比作一个染缸,各类文化材料在经过“漂染”之后或多或少地沾染了其中的娱乐性质,同时“它们”或许也丢掉了一些属于自己的特性或是本质上的东西。有一个经典而形象的比喻:拿着不同形状的瓶子来装水,那么水的形态也会发生不同的变化。既然要借助电视媒体进行文化的“发展”,那么“它们”自己就需要先一步把自己变得适合电视,所以诞生了宗教娱乐化,教育娱乐化等等。这样好吗?也不能妄下定论,但至少在娱乐成为常态之前,这也一定是助燃的一把火。
作者所担忧的集中呈现在电视媒介对于公众思想,生活方式等的影响,
其中的电视媒介可以替换成任何导致娱乐化的媒介,在当前看来,致使娱乐化程度日益加深的显而易见的是各种形式的电子设备。我们亟需增加对这类媒介的理性认识,在电视媒介为主的时代,我们似乎置身于信息的海洋之中,然而我们其实处在信息的孤岛之上,对信息的思考和讨论被极大的压缩。在电视节目中,我们能够经常看见节目主持人的一句衔接语:“好……现在”。这句话便直接割离了上下两条新闻的衔接,同时也切断了公众对于上个新闻事件的思考,转而进入下一条性质可能完全不同的事件的“浏览”。
现在
我们可以看见的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互联网信息技术在二十一世纪展现出了磅礴的生命力,这一段时间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交流传播的效率,内容都发生了质的飞跃,借助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信息逐渐显得非常容易获取,与此同时,信息逐渐也更加容易遗忘。
在互联网技术的加持之下,传播信息的目的,效率,内容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正在目睹传统媒介(报刊,杂志,电视,广播)正在以不可阻挡的趋势走着下坡路,唯有探寻新的途径来减缓这个趋势。而要顺应这个互联网里流量为王的时代,各路媒体纷纷进行媒体融合,试图在新媒体之中探寻出一条新的媒体之路,为了适应极快的信息更迭的节奏,更加紧张的竞争,我们也越来越容易看见,为了博得眼球,获取流量,找到生路,媒体们竞相报道一些“带有娱乐性质的”新闻。
为什么?原因需要从受众的身上来进行分析,结合时代的背景进行分析。在互联网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是上个世纪远不能及的,娱乐早已成为或本来就是人们的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
在制造娱乐的效能上看,电视似乎远不及互联网的实力。互联网的特性决定了它能够实时地不间断地进行输出,只要身边能够连接到信号便能随时随地进行“报道”,略过了一个中间环节:经由传媒机构。但正是因为互联网具有电视所不能及的效能,互联网的双刃剑性质也显得更加明显。在互联网上,以微博为例,每个事件都能够独立形成板块,每个人都能够随时对其进行反复的阅读思考,似乎人们眼前的小小的电子屏幕容纳下了往日里无数的纸质阅读物,每个人都能在评论区里交换意见,在这样一个大的信息交换交流场所,在不断的信息碰撞之下更加能够形成公众意见,形成舆论。
互联网是去中心化的,同时也是制造中心化的。在互联网上,传统媒介机构不再是信息的制高点,每个人都能够成为信息的制造源,这使得输出新闻的效率大大提高,人们也更容易接触到更多的信息,也就听得到同时也可以参与到更多的讨论。互联网提供了方便交流的处所,纵使每天都有无数的娱乐信息在互联网上传播,但对于实时事件的讨论也从来没为之所埋没。讨论的方便性以及发布言论的自由性使得理性的思考逐渐湮灭,人们发布言论可以更加随便,主观直观且不仅大脑思考,直接抒发自己心中看到事件的第一情绪,这不好,相比需要去报馆或其他机构对某一事件进行控诉的情况,现在这种便捷性直接让在路上对事件反复思考的过程和对后悔的机会消失了。
反思
三四十年前,尼尔·波兹曼声讨电视文化将印刷文化逼入了绝境,
现在,互联网文化同时也在不断挤压电视,印刷媒介的生存空间,每天不断的都有人在说,互联网毁掉了“这一代”。可电视究竟又把一代的什么带走了呢?文化要发展,媒介要发展,它们逐渐也展现出了不同的形态,不能说更加适合时代,但能说它们更符合“技术”。百年前,当蒸汽火车进入中国之时,有不少人惊呼“马车夫的生意要怎么办?”,他们的目光仅仅局限于当前的利益,但是我们人类的延续却永远不至于眼前。媒介的发展,娱乐的膨胀,我们不能否认电视互联网等媒介技术发展带给我们的益处,同时,我们也应该警惕,不能为其中的五花八门的娱乐形式所麻痹,麻痹对知识的许求,麻痹对信息的理性看待。娱乐仅仅只是为了娱乐本身,不能沉浸于教育娱乐化,宗教娱乐化等等的糖衣炮弹,以致认为自己在娱乐中,仍在好好地学习的错觉以至于造成虚拟与现实的混淆与割裂。所以说,“最恐怖的是无知而不自知,反而自以为之”。娱乐不致死,也不至于死,何况现在这个时代比之前的任何时候都要更加“娱乐”。直播以及短视频如若被纳入这本书进行讨论,那估计就会被定义为纯粹的文化垃圾。
“媒介即隐喻”,媒介的技术及其倾向正在改变着现在和未来文化和社会……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4605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