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咖啡拉花艺术似乎在国人生活中相当常见,而鲜为人知的是,其实中国也有自己的“拉花”技艺——茶百戏。茶百戏也称水丹青、分茶,早在千年之前就已出现于中国市井之间,备受当时的文人雅士的推崇。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茶百戏于清朝开始便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三十年前,作为80年代第一代大学生的章志峰没有其他普通大学生一样,毕业之后便投入到改革开放的时代浪潮之中,他想要的只有:让已濒临失传的茶百戏重新回到大众的视野。
偶遇于典籍,热情永不泯
章志峰与茶百戏的相识源于一次偶然,大学期间他在图书馆查阅资料准备毕业论文时,碰巧看到了《清异录》中关于茶百戏的记载——通过 “下汤运匕”就能在茶汤中幻变出丰富的图案。章志峰想明白这个仅采用茶汤便能形成各种图案的技艺究竟是如何实现的。为此,他专门请教了从事茶叶教学数十年的叶延庠教授,叶延庠教授指出:目前还没有人知道茶百戏到底是如何表现的,其原理以及方法都有待通过实践去揭示。知道自己已无处可得更多关于茶百戏的知识,章志峰下定决心,全身心地投入到复兴茶百戏的路上。
“茶百戏的探索之初,大部分的朋友对我们这个研究是持反对的态度的,他们认为这个文化在当时来讲并没有与什么作用。”他人异样眼光,并未打击到章志峰的对茶百戏的热情。“当时,我是受到叶延庠老师的教导,他认为,我们大学生有这个责任,为传统文化的恢复,哪怕是尽一点力也好。”章志峰就是怀揣着这样的理想与责任感,踏上了复兴茶百戏的道路。
在长达十多年的资料搜集过程中,时间并未消磨掉章志峰的热情,功夫不负有心人,章志峰成功地从这些资料中探求到了许多关于茶百戏的记载。其中不乏许多文人对茶百戏的诗词收录,亦或是对茶百戏制作技艺的记述。这让章志峰为茶百戏的恢复增添了一丝希望,但仅仅停留在书面上的记载对他来说还远远不够。
数十载与千百里,寻觅不分时间距离
1997年和2004年,章志峰两度远赴日本研习茶道。章志峰在学习日本茶道的过程中,对日本茶道中关于茶叶的加工技巧倍加关注,并将学习到的日本茶道与宋代点茶进行比较,观察两者之间的异同。然而本土化的日本茶艺已不能为探寻中国茶百戏提供更多的帮助,恢复茶百戏的原貌或许需要从根植于古代中国的日本茶道器物出发。碰巧的是,章志峰在学习茶道的过程中发现,日本茶道仍在使用宋代点茶的典型工具:茶筅。这个发现帮助为他恢复茶百戏技法的探索实践提供了实质性的帮助。
2005年,修习完毕的章志峰回到了国内。他总结了之前数十年的学习经验,开始进行最后的实践攻关。从前期的选择茶园、茶树再到后期的采摘、焙茶等环节,他都细致把关。而章志峰的实验进行了数年却仍旧无果。实验反复失败对他的打击是不言而喻的,向前,是仍在黑暗中探索那若有若无的茶百戏;向后,是前20年来的努力全部化为虚无。
章志峰的压力十分沉重,但他仍然获得了家人的支持。终于,章志峰在2008年,偶然用清水让茶汤显现出了图案,这带给了他极大的信心,他乘势在此基础上继续实践,明确了炙茶、碎茶、碾茶、罗茶、候汤、烫盏、取茶粉、注汤、调膏、再注汤、击拂、分茶这一系列复杂却又严谨的流程。终于,在茶汤上变换各种图案的茶百戏技艺的迷雾被他揭开。
茶中有百戏,传承匠心聚
茶百戏技艺在被章志峰恢复之后,于2010年正式列入武夷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于2017年正式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章志峰经常通过线下的各种大型集会,借助各种论坛向社会各界人士展示宣传这一失传已久的中国文化技艺。他也指出希望“通过对幼儿园、中小学、大学生进行各种层次的茶百戏的讲座和培训,让年轻一代对中华民族的文化产生比较强的兴趣,从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自尊自强和文化自信。”
茶百戏影响到的范围不仅仅局限于国内,咖啡奶泡拉花之外,另一种能够“拉花”的技艺也引起了许多国外友人浓厚的兴趣。韩国的茶学团也积极向章志峰探讨关于茶百戏所蕴含的文化以及茶百戏的操作方式。“一带一路”马来西亚非遗摄制组对茶百戏进行专题摄制时,也不禁为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感到赞叹。
探寻不易苦中作乐,坚守亦难不改其乐。非物质文化遗产茶百戏传承人章志峰历经数十年的努力,借助古书的记载并通过自身的努力,终于恢复了茶百戏。他将他的前半生奉献给了茶百戏,余生也将与茶百戏相守,在保护并继续传承这一传统技艺的工作中,仍保持着高度的热情,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确保文化的原真性得以延续。”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4605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