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互联网信息时代,大量自媒体横空出世,部分媒体一昧迎合受众需求,产出娱乐化,低俗化倾向的劣质内容。回望张季鸾的四不主义和文人论政新闻价值思想,仍然对当下媒体有众多借鉴意义
关键词:四不主义、文人论政、商业运营、社会责任
一、新闻作品:
张季鸾是中国近现代新闻史上被称为”报界宗师“的杰出人物,是1926年新记《大公报》的创始人之一,主持《大公报》笔政长达15年,著有《跌霸》、《呼吁领袖之罪恶》、《蒋介石之人生观》、《最低的调和和战乱》、《大公报一万号纪念辞》、《置之死地而后生》等等新闻作品。其中“四不主义”和“三骂”成为报界绝唱。
二、新闻思想与主张:
(一)文人论政,言论报国
1.所谓文人论证是指民国时期的爱国知识分子借报立言、文章救国的行动理念。
张季鸾在《大公报一万号纪念辞》中提出了:“中国必须工业化科学化,以政治言、必须民主化及社会主义化”。他的理念对民国时期的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他主持下的《大公报》纠集了大量积极寻求国家出路的知识分子,来自不同领域的社会精英们分别从经济,国家政治、民主等领域对国家建设提出了各种中肯的建议。在救亡图存的民国时期形成了巨大的舆论合力,推动了整个国家的建设。
2.文人论政的具体表现是:
(1)“以天下为己任”推崇入世的传统儒家士大夫精神。张季鸾提倡知识分子积极参政议政以言论引导政治文明;积极参加社会服务;投入社会实践之中。正如他在《本报复刊十年纪念之辞中》所说“现代报业除刊行报纸外,应为社会实际服务,凡社会应倡行之事,报纸宜为其先锋或助手。”
(2)鼓励知识分子积极参与政治、监督政府行为。各界的学者专家利用《大公报》这个平台,纵谈实事,传播知识,探讨学术,对国内的政治问题发表了众多深知灼见,形成了民国时期思想和方法论的百家争鸣。
在公共领域进行国事探讨,从某种程度上推动了民主政治的进一步发展,吸引了更多社会精英参与政治事务,行使监督政府的权力,成为构筑中华公共舆论空间的典范,为中国民主进程发挥了巨大功效。
(3)开启民智,引导民众由传统的臣民变成公民。言论自由是张季鸾的新闻思想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以张季鸾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所存在的批判精神和理想主义,对国家事务中存在争议的行径进行了科学的探讨和批判,在公众领域引起了社会大众的关注,让国家事务正式从闭门造车走向公开公允,前沿的思想改造了民众的陈腐理念,开启了民智,使民主科学思想深入人心。
(二)“四不主义”方针
1. 四不主义分别指的是不党、不卖,不私、不盲。张季鸾在1931年5月22日的《大公报一万号纪念辞》中提出此四不主义方针,标志着文人论政从发展阶段进入成熟阶段同时也标志着《大公报》迈入专业报范畴,成为了新闻专业主义的典范。
2.四不主义勾勒了一个理想报刊的基本轮廓:政治独立、经济独立、以社会为公器,秉持专业和理性的精神成为公众的口舌,是中国报纸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3. 不党:是指作者仅以公民的身份发表政论和见解,不带有任何外在的成见,也没有任何政治背景和利益集团。“利国与否”是其最核心的价值判断,凡是利于国家发展的行为则积极拥护,损害国家利益的言论则纠正、批判。
4. 不私:《大公报》仅仅履行报纸应有的责任,没有其他意图和利益,使大公报成为公众的喉舌、舆论的平台。
5. 不卖:表明了《大公报》与商业报有着本质区别,大公报不受一切带有政治性质的金钱补助、不接受商业的入股投资、不接受各种利益集团摆布。
6. 不盲:抵制盲从盲信,批判看待事物。“随声附和是为盲从;一知半解是为盲信;感情冲动不事详求,是谓盲动;评诋激烈昧于事实,是为盲争”
(三)坚持国家中心论
张季鸾对于分裂中华民族整体的言论严厉抵制,对于有利于国家发展的意见就应该得到落实,甚至是把大公报“贡献给国家,听其统治使用”。体现出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张季鸾的新闻思想对现代中国新闻事业的影响
(一)新闻从业人员需秉持社会责任感和职业操守
张季鸾的“四不原则”是当时民国时期浑浊舆论谭中的一股清流,四不原则的重点就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媒体新闻从业人员需要做到公正、客观、准确地进行实时报道、发表评论。媒介和媒体人在政治上经济上保持独立,不与政府和军队产生任何关系,坚持不偏不倚,独立发表见解。
自媒体和网络媒体横行时代,无数传统媒体面临生存危机,部分传统媒体丢弃原则和生存底线,依附于各种广告主和利益集团,甚至为了博眼球,对公众关注的社会事件进行添油加醋和虚假报道,引发社会混乱从中获利。现代报业媒体存在着泾渭分明的现状,有着独立见解和良好经营理念的报刊,坐拥巨大流量和读者,逐步压缩其余指报刊的生存空间。这也对报业从业人员和职业新闻人提出了更加严苛的要求,当今的新闻工作者,如何在坚持自身的职业操守情况下让所在报刊盈利,在报刊生存困难之际,如何坚持自身的底线?张季鸾的四不主义,早在百年前就给出了答案。
(二)报刊的生存需要与科学的商业经营协调
报刊的生存需要资金和读者,而琳琅满目的网络媒体稀释了大量原有的报刊受众群,对于新生代读者,很多人甚至只知道报纸可以用来发快递,传统报刊在生存的边缘岌岌可危。
但当商业化利益成为众多私营媒体的主要驱动力,不免会存在出现媒体社会责任缺失的问题,新闻领域的严肃性受到稀释,出现文章娱乐化和低俗化的倾向,甚至以假新闻博取公众眼球。
如何平衡报刊的商业运作和社会责任感,《东方日报》的做法可以借鉴:
1..打造读者云数据库:建立读者的数据库,打造云信息读者服务平台,对读者进行人群细分,根据年龄,职业,爱好,家庭,性别等基本信息推送不同层次需求的文章和内容,针对性的进行线下推广和精准投放,提升广告效应和广告性价比,提高传播效率。
2..机器人写作:机器人新闻写作能够满足大部分人对信息的基本需求,尤其对于突发性事件报道、消息、通告,等新闻稿件,机器人协作拥有先天性的优势,将大大提高媒介的生产效率
3..两微一端:两微一端是指运用微博,微信和新闻客户端进行报刊运营、文章推送。
(三)构建政府引导和舆论监督的良性循环模式
《大公报》在民国危难时期,仍然坚持爱国主义精神,不以颠覆政府的目的,积极拥护当时的民国政府,维持现存制度促进社会公序良俗,和政府进行良性互动,构建起了平稳而良性的循环圈。这种爱国主义情怀,值得当今报刊借鉴深省
我国的国家利益和人民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因而政府的引导和舆论监督从本质上是不矛盾的。当今的中国报刊应该发扬“激浊扬清、针砭时弊”的文人论政传统,新闻从业人员必直面问题和丑恶现象,做社会公众的耳目喉舌,维护社会主义的公序良俗、传播社会主义价值观、与中国政府形成良好舆论合力,构建良性的循环圈。
四、总结:
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的发展日新月异,然而借助于互联网发展起家的自媒体热衷于追求阅读量和流量,一昧的迎合受众的低级趣味,急于获取利益,无底线的满足广告主和利益集团的需求,使得真知灼见成为了稀缺性的资源。缺少敢说、敢做、有洞见的新闻人才成为了当今媒体的普遍现状。
回望张季鸾的新闻主义思想:“重视报刊运营,却不以盈利为目的”、“不偏不倚,发表真知灼见”、“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维护社会的公序良俗”、“坚持爱国主义思想”这些正确的新闻价值观为如今的媒体发展提供了参照价值体系,对当今媒体发展仍然具有巨大的借鉴意义。
五、参考文献:
[1]浅析抗战时期张季鸾办报思想[J]. 佟彤. 新闻传播. 2010(09)
[2]浅谈报业巨子张季鸾先生办报思想[J]. 张成杰. 新闻传播. 2013(03)
[3]论张季鸾的办报思想——“文人论政”[J]. 夏晓林. 新闻研究资料. 1992(01)
[4]留日与张季鸾的朋友圈[J]. 刘宪阁. 青年记者. 2017(25)
[5]张季鸾笃信“爱之宗教”[J]. 刘宪阁. 青年记者. 2016(10)
[6]也观张季鸾的报人时代[J]. 傅国涌. 档案春秋. 2014(12)
[7]我为什么做报人张季鸾与抗战研究[J]. 刘宪阁. 青年记者. 2015(25)
[8]几人真知张季鸾[J]. 刘宪阁. 青年记者. 2014(13)
[9]张季鸾是怎样写评论的[J]. 刘宪阁. 青年记者. 2014(22)
[10]张季鸾、流行语及其他[J]. 刘宪阁. 青年记者. 2011(04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3005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