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25日,正值酷暑,但炎热的天气对于雕情贝艺实践队的成员们并不算什么,只因今天是一个特殊的日子。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外国语学院“雕情贝艺实践队”开启了新一轮的征程——探索潮汕海门贝雕。25日中午,实践队一行人抵达了目的地——广东省汕头市金平区。
因贝结缘
贝雕目前已经大部分消失于市面,为了更好地理解贝雕的历史文化,保护民间的传统手工艺,队员们在出发前便制定了计划,决定采取举办亲子娱乐活动的方式来推广贝雕文化。首先,实践队成员与贝雕收藏家、汕头市博物馆讲解员卢湘莹女士取得了联系,并邀请其亲临活动现场讲解潮汕贝雕的历史和工艺,展示收藏的贝雕工艺品。卢湘莹女士鼎力支持实践队的活动,同时,队员们还受邀进入汕头市博物馆参观。
虽然一路上的颠簸让实践队成员们有些疲惫,但依旧无法减退对贝雕调研的热情。到达博物馆之后,雕情贝艺实践队便立即展开了学习交流探讨。讲解员卢女士热情地接待了队员们,带领队员们参观了博物馆的藏品,并附上专业生动的讲解。卢湘莹女士是贝雕收藏爱好者,从2008年起,至今收藏了600多幅潮汕贝雕。在于卢女士的谈话中,队员了解到了许多关于贝雕的历史和知识。曾几何时,贝雕还是富贵和财富的象征,可现在又是另一番模样。队员们对于现今贝雕的衰败深表惋惜。也通过此次机会,队员们向卢女士提出了关于潮汕贝雕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问题。“贝雕的继承和发展需要人们注意到”,卢女士道。正因为是即将消逝的文化,才更需要人们的关注与宣传。
亲子贝贝乐
时间来到7月26日,中山大学新华学院雕情贝艺实践队携手汕头市群光广场,举办以“亲子乐,贝雕情”为主题的贝壳DIY活动。此次活动旨在让家长和小朋友们在亲子游戏中一起体验创意贝壳拼画的乐趣,尽情享受亲子之间贴心的温暖,同时团队希望能通过此次活动扩大潮汕贝雕在当地的影响力。
活动伊始,主持人首先对莅临本次活动的嘉宾(卢湘莹女士与林汉桂先生)表示热烈的欢迎,并向参与此次活动的亲子们简单介绍本次活动的意义及流程。紧接着,便来到了答题环节,小选手们积极踊跃地举手抢答,还获得了队员们精心准备的小奖品。
抢答环节结束后,终于迎来了“万众瞩目”的DIY环节;各位家长及小选手们便迫不及待地想要发挥自己的创意。 小朋友们都欢快地拿起胶水、涂抹工具与材料, 创作各具特色的贝壳DIY作品。孩子们的心是彩色的,是富有感染力的,现场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作品。DIY环节结束之后,卢女士为活动亲子们讲解了贝雕的许多小知识,小朋友们对其反响热烈。活动结束之后,很多家长们反映:文化其实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要付出行动来保护它们,同时也希望能够多参加此类活动。
通过此次实践,贝雕这一传统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上个世纪的广交会也有着大量的订单。即使到现今,中国还仍然有几个城市的贝雕闻名天下。但即使如此,很多贝雕工厂还是因为经营不佳而被迫关闭了。一方面是因为现今发达的科技逐渐取代了手工加工,市面上大家会更多采用机械制造而非手工制作,但这样以来贝雕的艺术成分便随之减少了,相应的作品细节也得不到丰富。其次是手工艺者仅仅靠贝雕工艺是难以继续生存的,买家要求压低价格,而厂家只能以偷工减料为代价来换取低售价,而工艺者们也需要养家糊口,很多手工艺者在后期便从事其他薪资更高的职业。
正是这两大原因使得贝雕的工艺极速消亡,渐渐消失在市面上。潮汕手工贝雕渐渐淡出市场的同时,贝雕技艺也在渐渐消逝。可是,单靠其他工艺生产的贝雕作品却是千篇一律的,缺失了艺术品中最重要的灵魂。而缺乏灵魂的贝雕是没有温度的,没有贝雕手工艺者们的不懈追求,现在的贝雕虽然有着更好的生产路线,但是细节方面却经常缺失,而且蕴含在贝雕内部的文化底蕴也在逐渐消失,艺术作品最重要的是作者想表达的想法,缺少了主体的作品,在艺术层面往往表现得逊色。所以,如何保护好现存的贝雕,如何让贝雕的手艺传承下去,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艺术作品之所以能够作为人类意识的一种体现,是因为人所赋予了灵魂。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生活中许多旧事物逐渐被新鲜的事物所替代。但它们的消逝,很有可能意味着一种文化的终结。贝雕的衰落是让人惋惜的,作为时代接班人要经常思考,在科技为人类提供便利的同时,是否还要留下对于过去的记忆。而面对稍纵即逝的文化,更需要有意识去维护和珍藏。世界,需要的更多是灵魂深处所带来的温暖,而不是高科技所衍生的冰冷的机器。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2479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