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22日,为深入了解英歌文化并感受其魅力,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寻找力量”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队来到了普宁英歌传承人陈来发前辈家里进行采访,并受陈来发前辈盛情邀请,前往了普宁市流沙西街道南山小学观看结业典礼中的英歌表演,队员们深刻地感受到了英歌的雄浑艺术之美。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英歌(普宁英歌)代表性传承人——陈来发,是现在的南山英歌队长兼教练。陈来发前辈十来岁便参加村少年英歌队练习,年轻时执英歌头槌10余年,后为南山英歌队长兼教练。走进陈来发前辈的办公室,一个个工作证,一张张奖状合影都无一例外地展现出陈来发前辈及其队伍的强劲实力。对陈来发前辈而言,英歌不单单是一项传统技艺,还是自己的良师益友。关于英歌最初的来源,至今还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流传较多的有三种:一是有戏班到普宁农村表演了《水浒传》的戏,当地人非常喜爱这一表演,于是广为练习传播且发展至今。二是明末清初时期,潮汕人民为了抵抗沿海倭寇盗贼,在许多乡社里设立武馆练拳舞棒,并以此方式慢慢发展起来。第三种说法则是普宁村民不满地主豪强欺压,徒步至少林寺学武,艺成之后返乡开设拳馆,传授武术,创编了英歌舞。
图为陈来发前辈为队员们介绍潮汕地区英歌的来源与派别之分。
作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英歌(普宁英歌)代表性传承人,陈来发前辈带领的南山英歌队,他们动作与横槌、双抛槌的队伍不同,风格与慢板、中板的队伍不一,表演形式、技法、套式、图案变化错综复杂,动作灵活、节奏明快,气势雄浑,粗犷磅礴,集武术与艺术于一体。其主要动作有棍棒,长剑,刀,标枪,威猛彪悍,英气逼人。仿英雄之忠勇,扬刚阳之正气,舞蹈形象鲜明。陈来发前辈对于英歌舞的发展十分上心,它不仅以严格的要求来培养英歌队成员,更是花了大量的精力去改编英歌舞,以获得更优秀的舞台效果与欣赏价值。
陈来发前辈参加英歌表演、排练40年来,仅有2年没有开展相关活动,一是1966年“破四旧”,二是2020年疫情原因,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位严谨负责、任劳任怨的英歌教练,南山英歌队才能取得非凡的成绩。现龄64岁的陈来发前辈说起英歌时仍然精神抖擞,神采奕奕。
为了能近距离地接触到英歌,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寻找力量”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队前往南山小学观看结业典礼中的英歌表演。凌晨4点,队员便踏上了行程,朝阳慢慢的升起,队员们也慢慢到达了目的地。礼堂外的教练已把油彩和腮红准备好了,少年们有条不紊地等待着成为“英雄”的那一刻。英歌脸谱与京剧脸谱概念颇为相似,英歌舞的脸谱是根据梁山好汉的不同形象进行设计绘画的。从眼角到鼻子,到两腮,再到下颚,最后到细节的完善,一笔一画,为英歌舞者勾勒出一张张生动的、充满着英雄气息的脸谱。待少年披上盔甲,眼神中更多的是坚定与果敢,准备“上场杀敌”的决心不言而喻。
图为陈来发前辈为即将登台表演的小朋友进行脸谱的绘画。
铿锵的敲锣声似从天而降,似万马奔腾般激越大地。一群画有各式“梁山好汉”脸谱的少年手执短棍,踏着鼓点跳越翻腾,少年英雄们激越舞动的双槌下,双手其实早已布满老茧,汗流浃背已是家常便饭,为了这次的毕业表演,他们把每一次练习都视作正式表演,舞者奋力跳跃、高声呐喊,交错舞动的鼓杵和铜锣相互映衬,仿若锐不可当的军队显现于眼前。最考验舞者的场面当属对打,其间出现大幅度的抡槌、标槌、背槌等激昂动作,均可视为在短打原型上的提炼和升华,艺术化地表现出农民英雄的内在力量。英歌舞动作雄浑大气,脸谱刻画细致逼真,赋予了舞者英雄般的气宇,正是那一抹抹色彩鲜明的纹理勾勒,一件件惊艳独特的服装,以及那动人心魄的吼声、鼓声、槌声,如此结合,才让英歌舞拥有了“魂”。
图为少年舞者们尽心尽力地在舞台上展现磅礴大气的英歌。
表演结束后,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寻找力量”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队来到南山小学参观了南山小学的英歌文化展览室,展览室中陈列着英歌的服装、脸谱、道具,以及南山小学英歌队获得的各种奖项。“薪火传不尽,春从腊底生。”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岁月和先人留给我们的厚重礼物。站在穿越了历史长河、代代传承的艺术面前,队员们对英歌文化肃然起敬,同时大家也坚信中华民族在未来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图为陈来发前辈为队员们一一介绍南山英歌队所获得的殊荣。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2166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