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走近非遗文化,感受非遗魅力,探寻其传承及发展现状,2020年8月1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七开得胜 苗旅之行队(后文简称七开得胜)团队来到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文山市马塘镇塘子寨村对苗族麻线纺织技艺传承人王树萍(后文简称奶奶)进行访谈,揭开苗族麻线纺织技艺的神秘面纱。
首先我要说本次实践让我对非遗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作为代代相传的一种文化形式,它能够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记录下了各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就苗族纺织技艺来讲,小小的纺织在手艺人的手里真的可以变成大大的世界,并切实服务于一代人的生活。走进展览馆,陈列台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作品,无不与我们的生活方式紧密相连,来源于生活的文化又革新了我们的生活,或许这就是非遗的一大魅力所在。脑海里不由浮现出一副副画面……一双双布满老茧的大手,一张张古老淳朴的图案,一部部原始纺布机的机杼声,手艺人正用最质朴的方式做着最质朴的创作,随之生活的每个角落都是他们的作品展。那也曾是一段历史云烟,但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这种麻纺技艺正在逐渐淡出我们的生活,但好在随着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提高,麻纺正日益显现出它的艺术欣赏和收藏价值。
除了能够记录人们生活方式,麻线纺织技艺文化也记录下了前代人的智慧与汗水,这更是令我惊叹不已,一份好的艺术品的呈现其背后要经过无数次的打磨,麻线纺织也不例外,我们从手艺人那里了解到一些纺织知识,看似简单的纺织背后是极其繁复的制作工序,剥麻,搓麻线,纺麻布,染料,刺绣,苗服剪裁制作……从初识麻纺到能够控制得当,大概需要1—2年的时间,这期间更是需要无数次的练习。我想麻纺的始创先辈们一定是经过了无数次的摸索才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麻纺体系,于此,更是坚定了我们保护非遗文化的信念,老一辈人的心血我辈决不能辜负,心手相师,心手互动,麻纺也是有性格的,需要我们用手去体会,在非遗传承人王树萍奶奶的指导与引领下,我们实践小队和小朋友们一起体验了麻线纺织的一些工序,看似简单的过程里有着至关重要的细节,还蕴含着许多人生的道理,我想这又是非遗的一大魅力。耐心在这个过程里是很重要的,当你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没有很好地控制出你想要的造型,若是没有了耐心,想要放弃,于是无所成就,可往往成功就在下一秒呀。其次就是思考和实践,学习了理论知识,如何将其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便又是一个需要攻克的难题。
麻纺,留有天然麻的历史生动符号,是在喧嚣之后,让人们静下来品味的艺术。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颜色单一、成品精致的麻纺,却成了记忆的一部分。如今的麻纺制品即苗服不仅仅是摆在陈列厅进行线下售卖,也顺应了时代发展,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销售模式,销售的产品也不仅仅局限于老式产品,手艺人也在传承的基础上去挖掘与时代相融合的经典作品与非遗文创产品,这更是加强了我们对非遗文化传承发展的自信,希望未来非遗产业链的能够进一步完善、实现非遗产业发展的现代化、时代化方式。
这次实践时间虽然不长,但收获颇多,也引发了我们许多的思考。非物质文化遗产源于各族人民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它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世代相传的文化财富,我们应该全力爱护它、保护它、崇敬它、发扬它。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无形的,它终究是以人为载体,才能得以流传于民间。随着时间的流逝,传承人老龄化问题更是需要我们高度重视,为非遗传承注入新鲜血液就需要我们年轻一代的风采与努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需要我们每个人的热情相拥,让非遗永不被遗忘,让我们一起承担起做小小非遗传承人的责任吧!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2129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