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青年力量、助脱贫攻坚
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关键之年。值此之际,本实践团队亲身走访调研贫困地区,通过走访乡村、访谈当地居民等方式,考察当地脱贫攻坚的进展,感悟党的优良传统与作风。通过调研不同地区的扶贫开展情况,感受全国上下一盘棋,齐心协力,为实现全面小康做最后冲刺的良好社会氛围。
第一站 山西省吕梁市岚县
扶贫路上总有这么一群人,他们一心一意为人民谋幸福。困难面前,他们冲在一线,收获时刻,他们默默奉献。扶贫攻坚的路上,他们是领导,更是与人民一道同行的伙伴,用自己的辛勤付出为人民换来幸福感日益提升的好日子。他们就是扶贫干部,他们是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领导。
实践团成员邸宏宇于8月23日前往山西省吕梁市岚县对两名扶贫干部进行了专项采访,在访谈中了解扶贫政策的落实,在沟通中见证扶贫干部的初心。
首先采访了岚县团委扶贫专干丁瑞峰,通过他我们了解到了岚县政府真真切切地将易地搬迁政策落实到位。对于自然环境艰苦、道路条件不便的农村地区实行统一搬迁,集中安置政策,将他们迁到县城的宜居苑小区,并在周围建起相关配套产业,制衣厂、面塑馆等,并且对农村居民进行专业技能培训,让他们在能够体验城里生活的同时用自己辛勤劳动为自己创造美好生活。
之后实践团成员采访了岚县斜坡村委书记王云齐,他告诉我们,在近年来的脱贫工作开展以来,人民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村子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公路建起来了、路灯立起来了,健身公园盖起来了,村子面貌焕然一新。并且他激动地告诉我们,在今年年初,村子里164户村民已经全部脱贫。脱贫攻坚,他们功不可没,政策解读、项目落实、招商引资,他们为此四处奔波,事无巨细。他告诉我们,虽然已经脱贫,但扶贫政策要继续加大力度,防止返贫依旧是一大挑战,要为村民建立起稳定的产业链,他们村里已经引进了肉牛养殖项目,村民都可以拿到分红。他相信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村民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
最后实践团采访了岚县普明供电所所长李玉拴,我们了解到岚县政府支持的光伏扶贫项目通过与国家电网签订供电协议,形成了农民利用光伏发电,国家电网收购的模式,为村里百姓增添了一笔丰厚收入,目前他们所在区域已有1800余户受益,而且此项目在继续推进,相信会惠及更多的人民群众。
第二站 山西省忻州市岢岚县
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了山西省岢岚县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宋家沟新村开展考察调研,向这里的群众提出来“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口号,3年过去了,宋家沟人民不负总书记嘱托,将宋家沟打造成为远近文明的扶贫示范基地。
8月20日实践团成员邸宏宇、李文雯前往宋家沟开展调研实践活动。
首先实践队成员采访了宋家沟乡的雷乡长,他热情地接受了我们的采访,给我们讲了这几年宋家沟的发展。书记说宋家沟依靠当地的宋长城旧址等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通过近年来的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的开发建设,已形成了以宋家沟村为龙头的全城旅游产业,为推进全域旅游创建发挥了重要作用。
之后实践团成员采访了包村干部温红霞,她为我们讲解了当地扶贫政策的落实情况。访谈的了解是有限的,但是,在我们前往村政府的路上的一个细节令我们信服了他们一心为民的宗旨。她与往来邻里村民热情招呼,询问着邻里老人的身体情况与生活近况,同时带我们参观且介绍了沿路商店以及老人的情况,这一切都充分说明了他们村委干部在日常工作中能够真正做到深入民众中去。
从村政府出来后,我们对游客,村民,创业者等进行了具体的采访,从多个角度了解宋家沟村的发展情况以及近年建设成果,了解村民的生活状况与创业条件,了解政府的扶持政策与落实情况。首先,在宋家沟村沿路上,我们注意到不少商店悬挂着“扶贫”字样的牌匾,通过询问了解,与街边村民进行沟通交流,我们了解到了宋家沟村的精准扶贫政策。其次,我们进入一家手工店铺,通过对店主的采访,我们了解到了:对于身体残疾有不便之处的村民,政府同样给予大力支持,建设了专门的商铺,请专业手工老师,对有身体不便的村民进行手把手教学以及商品的出售,所获金额全部返还村民,对村民的生活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补贴。
第三站 内蒙古自治区察哈尔右翼后旗大六号乡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人口一亿多,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脱贫是扶贫攻坚战取得胜利的关键。实践团成员张嘉琪于2020年8月3日前往内蒙古自治区察哈尔右翼后旗大六号乡进行实地调研。察右后旗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的半农半牧旗。
初入大六号乡,便被眼前崭新的建筑,干净整洁的街道所吸引,记得几年前来到这里,房屋破旧,交通不便,开车需要经过颠簸的土路才能进乡。如今,大六号的变化令我感到惊喜和开心。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六号中心卫生院,是中国扶贫医疗项目的成果。几年前,这里只有一家小诊所,并且只有一名主治大夫和几名护士,患者较多时都挤在狭小的输液间,更容易发生交叉感染,而乡里的老年人居多,抵抗力低,这样的医疗环境不容乐观。中国扶贫医疗项目是中国扶贫开发协会等单位共同主办推出的重点公益项目,鼓励社会力量公益组织积极参与支持扶贫公益事业,缓解贫困地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等问题。大六号卫生院距离人们居住的地方很近,医疗条件的提升解决了村民小病就近就医的问题,极大程度地改善了村民的生活。
继续向前走,我看到了村口的大六号镇幸福院,这是由察哈尔右翼后旗政府拨款的扶贫项目成果,村里的老人们住上了新房,定期会有专人上门为老人提供所需服务,充分展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面貌。根据我的了解,疫情期间,察右后旗五家理发店组成爱心理发协会自行去大六号镇幸福院给老人免费理发。一个个装备齐全,戴上口罩、拿上梳子、推子、剪刀、围布等,挨家挨户地为老人及卡口工作人员理发。为了确保“人员不聚集、防护做到位,”一个一个轮着进行,每到一家随地搬一个凳子,娴熟地手艺就开始理发了,每理完一位老人、工作人员就对工具进行消毒。这些善举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汇聚起强大精神力量。
进入大六号,我对村民王伯伯进行了简单的采访,王伯伯退休以前是大六号镇中心小学的老师,他带我参观了他们以前住的房子,并讲述了大六号近几年的变化: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大六号的矿石资源较为丰富,原来村子里面有很多石料加工厂和采石场,鼎盛时期工厂工人和管理人员加起来有八千多人,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短期的经济效益,但是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不可逆的损伤。因此,为了践行习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些工厂陆续关停,取而代之的是绿色农业大棚种植土豆,产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据王伯伯介绍,他们家以前的院子里主要种植土豆和杏树,并辅以各种蔬菜,可以满足一家四口的需求,出门就是土路,一到下雨天,就变得泥泞不堪,交通非常不方便,但是随着扶贫政策的推进,路修到了家门口,极大地改善了生活水平。
接着,我采访了馒头店的王伯伯。王伯伯今年66岁,是大六号镇土生土长的村民,现在主要的经济来源是经营村里的一家手工馒头店。我有幸来到王伯伯家,尝到伯伯和伯母亲手制作的馒头,口感上佳,有劲道。据伯伯介绍,他们家的馒头一天可以做五六袋,每天早上四点起来和面揉面 ,20min即可完成一袋。伯伯的孩子都在呼市工作,馒头店的收入可以维持老两口的生活开支。伯伯说,小时候家里的生活比较苦,那个时候家里很难吃得上白面,反而吃得更多的都是玉米面,窝窝头吃得时间长了就吃腻了,但因为没有什么白面馒头,所以继续吃着玉米面。只有在节假日的时候,家里才会蒸上白面馒头,吃起来十分的香糯柔软。随着生活条件的慢慢好转,白馒头也不是稀罕事了,每次母亲都会蒸上很多,这样就可以吃上三四天,每天都可以吃个够。在和王伯伯的交谈中,我深切地感受到了在精准扶贫的政策下,人们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均取得了巨大改善。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1993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