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秋天,一部电影的上映引爆荧屏,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和关注,它就是《少年的你》,这是一部聚焦青少年校园霸凌的电影,残酷地揭开了目前青少年犯罪的一角。日前,人大委员提出了将量刑年龄降到13岁的提案,得到了一致的认同,安徽宣城13岁男孩伤害10岁女孩后抛尸等类似事件屡见报端,本该是花一样美好的年纪,是什么让他们如此暴虐,残害同龄呢?为什么在德育逐渐完善和体制化的当代,我们的孩子却越来越失去了昔日的童真? 很多网友在相关话题讨论中提出了不应按照年龄而应按照犯罪情节大小来判处,事实上,青少年在自我管束和观念成熟度上确实存在着缺陷,他们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引导,而青少年犯罪问题的出现也绝对不只是一个或几个青少年个体或群体的问题,反映的是社会教育中德育的缺失、相关法律的不完善、家长的不负责等等一系列问题,而不应该仅仅被媒体或舆论引导视线从而陷入道德陷阱,对犯罪青少年和他们的家庭进行无情的鞭挞。 在类似的事件中,我们的疑惑和心痛其实都是局外人的感想,事件中心的两个家庭的痛苦和挣扎是无法想象的。因此,我们也只能从外在出发,试图改进整个教育体系中德育的大环境。事实上,对于德育的强调和重视历来是我国教育的传统,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家长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学校为了吸引家长的注意,在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升学问题,忽略了对学生的德育教学,导致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不高,特别是思想道德素质水平不高。尤其是在农村中学中,学校之间的竞争主要是升学率以及学生成绩的比较,成绩较差的学生往往得不到教师的重视,长此以往,就容易出现不满的情绪,导致校园欺凌行为的出现。当一些学生思想认知出现偏差后,由于学校缺乏德育教学和引导,没有及时纠正他们错误的认知和行为,就会导致他们在偏差路上越走越远,无法阻止校园欺凌行为甚至犯罪行为的出现。 我国一直对青少年犯罪采取保护、惩治和预防相结合的态度,在预防方面,德育可以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其中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将德育工作和情感教育相结合,一个有正常且完满的感情观体验的人,是具有正确道德人格的基础。德育工作的对象是学生。他们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判断力,但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定型,可塑性极强。学生一方面在学校和课堂上接受思想品德方面的正面教育,另一方面又不同程度地接触和参与社会活动。假如他们发现自己接受的思想教育与某些实际情况不相吻合,甚至撞车时。他们就会迷茫、徘徊、怀疑,甚至极力排斥正面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讲,道德需要的增强、道德行为的实现,其重要渠道就是道德情感的培养。因此,我们一定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情感教育和培养,在给予他们情感支撑的同时,让其体悟情感的美好和意义。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1887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