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搬砖”比诗词更风雅
谈起土木,一些人常脑补出工地太阳下光膀的糙汉画面,这却也怪不得人家,毕竟土木的同学也常笑称自己是搬砖的。土木真的土吗?好吧,真是无趣的问题,从横流如海的海底隧道,到空中转体的万吨级桥梁,哪里与土字沾边嘛,便是有,那也是女娲捏人宝宝的土。你也许会说,这娲娘娘再神奇,也改变不了土木工科的事实,比起飞鸟悠悠下的诗书来说,总归少了那么几分风雅。换做以前我也像兄台这么认为,但这次黄河文化的三下乡之后,我得说,不是,不是,再还你一个不是。兄台莫急,听我道来一番你看是与不是。
说起黄河文化,那可谓一部中国历史,从近万年前的前仰韶时代开始,黄河流域就开始兴起文明,不管是开始的万邦林立,五帝三皇,再到夏商周乃至秦汉以后的历代王朝国都,几乎都位于黄河流域,甚至中华大统一都是以黄河文化为核心而凝聚发展的。
黄河孕育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沉重的灾厄。干旱时,“人口无食,十室之邑存之二三…食人肉而疗饥,揭榆皮以充腹,死道路而尸皆无肉”,洪灾时,天不兼覆,地不周载,平原而见海色,万民流离失所。这在古时并非偶有的天灾,古人言“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两千多年中黄河决口年份543年,决堤次数1590余次,1887年200多万人死亡,1931年300万人丧生……
唐诗宋词救不了黎民水火,这时担起民生大业的正是土建先辈。从上古大禹治水,到秦汉架桥筑堤,先辈们逢山开洞,遇水架桥,才使得华夏文明在一次次的自然灾厄中得以长流不息。登青天而修蜀道,通运河以会南北。骚人搁笔评章,传以文化,那叫留名青史,我们铅笔绘图,务以民生,也是万家灯火,我想这正是土建的风雅所在。
以前常常不解,土木比之于军士,没有捐躯赴国难的慷慨,比之于为政,没有但愿苍生俱饱暖的情怀,如果只是谋生的职业,那么它的意义何在。这次三下乡的黄河文化,让我从华夏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找到了答案。古时先辈建万家屋舍,以使百姓居有所居,通京杭运河,以使“半天下之财赋,悉由此路而进”,解民生温饱之愁。时至今日土木建设更是国家赖以发展的基础,从城市街道到居民住宅,从跨海大桥到云索横渡,可谓国家每一步的战略实施都需要土木建设的保障,而人民住行的安全更是皆系于此。由此观之,家国情怀其实常在,只是文人写之于诗词,军人报效在沙场,而土建人则将其深藏于铅笔绘图的刹那和实践施工的点滴。
这份风雅正是指引土建发展的方向。不管是智能道路,还是材料革新,不管是比拟航天的桥转精度,还是人与自然相和谐的设计理念,我们可以发现,土建发展的方向正是造福民生的方向,土建理念的革新正是国家前途的需要。所以我想,技术的进步给了我们发展的支撑,却无法决定土建发展的方向,土建人要想规划一个清晰的未来,必要先厚植一份属于土木的风雅。如此,图纸上的设计将真正超越它的线条,而富有历史和家国的厚重意义。
修的是桥,建的却是国,筑的是舍,守的却是家。一纸工图,不仅仅是铅笔与线条的刻绘,它的背后,还承载着万家灯火的温馨。而这,正是我们土建人的风雅。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1772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