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师大学子对话一线教师:立足德育,用爱助苗成长
安徽师范大学作为师范类高校,培养输出了众多优秀教师。8月6日至8月15日,该校“薪火相望,廿载又新”校友寻访队联系了多位教学经验丰富的校友,用线上采访和线下交流相结合的方式与他们进行了深入交流,近距离感知了以德育人的重要性。
班主任相机记录学生日常,笔谈见证师生时光
“要用一颗爱心打动学生。”2000级中文系校友,现任教于芜湖市第一中学的汪贲在谈及教学经验时说。面对众多学生,如何尽可能高效地利用时间,给予学生及时的关怀是汪贲在教学初就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后来经过观察和实践,汪贲总结出了两大“法宝”——照片和学生成长记录册。
“我想让孩子们知道他们在所有生活学习中的一举一动都是在老师的关注以及关爱中进行的。”汪贲向队员解释道,由于芜湖一中是一所重点高中,所以会有在初中时期成绩优秀的同学进入高中后排名靠后的现象出现,这样的心理落差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是一种打击。于是,汪贲想到平时用相机拍下学生们的日常,和学生分享。到学期末,再为每位同学精心挑选出一张照片,写上寄语送给他们。这样做法让学生们感到温暖和欣喜,极大安抚了学生进入高中的不适情绪。
汪贲又分享道:“教育不能光靠老师去关注学生,还要引导学生发现自身亮点。”成长记录册的建立便是汪贲教育学生“不跟别人比,要同自己比”的具体做法。据汪贲介绍,成长记录册共分为三个板块,分别是“今天我很棒”、“明天我更好”及“匆匆岁月”。通过这三个版块,汪贲能够用笔谈的形式和学生进行深入的交流,从而及时地发现学生优点,引导学生进行时间规划和反思感悟。
汪贲感慨:“对学生的认可能够激发他们内心对自己的肯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只有更加关注自己的成长进步,才能保持斗志。”
语文教学新尝试,用心作文巧成书
当寻访队员请2000级中文系校友,现就职于六安市皖西中学副校长的杨曼寄语师大学子时,她在赠与寻访队的个人作品集扉页上写下“立终身学习之志,做长风破浪之人”十四字。
这部作品集名为《漫卷诗词话人生》,“书的出版也是机缘巧合。”杨曼微笑着向队员讲起了此书的故事。
从事语文教学多年的杨曼发现,学生们在面对语文学习时,总是抱有很强的功利心。而不是真正地带有兴趣和热爱地学习语文。“用什么方式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杨曼十分苦恼。2016年,《中国诗词大会》热播,受此节目启发,杨曼开始尝试新的教学方式——先通过自己平时对学生们的观察和交流,发现学生的兴趣点,再利用闲暇时间写一些平时学生们喜欢读的东西。“对点下笔”,为学生们写专属文章,这样一年多的教学实践,换来的是学生在学习语文时,能够慢慢潜下心来,从心底主动接受语文教学,愿意去研究和感悟语文中的乐趣与韵味。
“后来我将平时所写的文章收集成册,在母校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帮助下出版了这本书。”杨曼补充道。这是一本书,更是杨曼秉承师大校训,细心教学,用爱育人的成果展现。
陪伴式教育,行动胜于说教
2006级化学系校友胡菊在毕业后选择返乡教书,其所在的安徽省六安市霍山县是一座人口不足七万的山城,经济比较落后,许多人为了改善生活条件选择外出打工,因此该县有不少留守未成年人。胡菊任教于该县文峰中学,据家同在霍山县的寻访队队员吴跃然介绍,这所中学有百分之八十左右的学生处于留守状态。为了使成为小“候鸟”们在假期也能够受到及时的学业指导和生活关照,胡菊自愿坚持假期留校照顾学生。“‘厚德载物’是我的座右铭。”胡菊老师说,她不喜欢批评学生,更倾向于鼓励教育,“用心陪伴孩子,他们会感受到的”。
寻访队成员还采访了2002级政法学院校友汪园秀,作为安徽省滁州中学的一名老师,汪园秀也十分推崇用无声陪伴代替严厉说教。在当文科班班主任时,汪园秀便以身作则,坚持每天第一个到办公室,提前到班级,风雨无阻。遇到早起提前进教室晨读的学生,还会用手机拍下来在班会课上表扬,久而久之,先前班级常有迟到现象就销声匿迹了。为了帮助班级同学齐头并进,每次考试成绩出来后,汪园秀都会引导成绩下降的同学制定计划,并通过每周检查学习资料的方式进行监督。她说:“数学不是我的专项,但我依旧可以用我力所能及的方式督促学生,在他们懈怠的时候拉一把。”
据了解,“薪火相望,廿载又新”校友寻访队在采访了多位投身教育事业的校友后,还将相关德育实践成果结合“三全育人”总目标编写出了两份调查问卷,借助在校师大学生和已毕业师大校友开展了更加深入的调研活动。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1706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