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华中农业大学赴四川省什邡市暑期实践团的同学们结束了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在此次社会实践中,他们深入农村调研,与贫困户面对面交流,亲身感受到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为广大贫困人民生活所带来的变化。
位于四川腹地的什邡市,向来有“中国矿泉水之乡”、“中国雪茄之乡”等称号,虽然遭到汶川大地震的严重影响,但在灾后重建的过程中却迎头赶上,在脱贫攻坚战中成绩显著。从8月15日开始,为了解什邡市产业扶贫情况,实践团的同学们陆续调研多个乡镇。
首先是箭台村的雪茄小镇,在什邡本地企业的支持下,当地投入大量资金准备将其打造成国家级旅游景区,并且大力宣扬中华雪茄文化,此举不仅保留了当地历史悠久的雪茄文化,同时发挥地方特色优势进行乡村振兴。本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当地政府专门邀请专家指导烟草种植,为当地农民免费提供培训。实践团在这里了解到晒烟和制作雪茄等工艺,见证了从一片烟叶到一支雪茄的过程。
随后实践团又到禾丰镇开展调研,当地的农业合作社为农民耕地提供从选种、插秧、施肥、杀虫到收割并粗加工的全套服务,极大地减轻了当地农民的耕种压力,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通过务工获取稳定的收入。在当地一个村的生产队队长王太蓉家中,队员们认真聆听她如何创办家庭农场,作为共产党员的她又如何引进合作社,让贫困户入股分红,带领村民们脱贫致富。
在疫情期间,家庭农场的蔬菜滞销,为不让这些辛辛苦苦栽种出来的劳动成果浪费,王太蓉组织农户们将蔬菜由合作社提供的货车捐往武汉。同时,合作社也无偿地提供车辆为镇上的街道进行喷洒消毒。除此之外,一些贫困户因为十分感激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心和帮助,自愿到村口的检查岗轮班,为村干部们分担压力。实践团成员听到这些故事纷纷感叹:脱贫攻坚战中的贫困户与村干部们都建立了深厚的情谊,这份情谊是不会随着脱贫攻坚战收官而结束的。
8月20日,实践团前往拥有多处扶贫产业园的湔氐镇,这里有着黄背木耳、紫皮大蒜、红阳猕猴桃三大支柱产业。在穿过泥泞的小路后,实践团队员们来到了种植木耳的大棚,大家对木耳的生长条件和营养价值等颇感兴趣,这些疑问都得到了产业园种植户的详细解答。早在1985年,就有湔氐农民自行种植黄背木耳,现在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在扶贫产业园的帮扶下,贫困户们通过种植黄背木耳也能获得实现脱贫的目标。
在当地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实践团成员们参观了猕猴桃种植扶贫产业园,并且品尝到了甘甜可口的红心猕猴桃。在调研过程中,队员们发现当地政府因地制宜发展扶贫产业的措施,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贫困户的自我“造血”功能,再加上奋斗在一线的扶贫工作人员长期坚持对扶贫政策的宣传,对贫困户们进行思想引导,使他们摒弃“等、靠、要”的思想,摆脱了“输血式扶贫”。
产业园的建立也提供给贫困户很多的就业机会,让他们能够自力更生,正如习总书记曾说:“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增加就业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长期坚持还可以有效解决贫困代际传递问题。”实践团的同学们认为就业机会对于留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是十分重要的,而留住了年轻人就是留住了希望,对于乡村振兴战略将是十分重要的一步。
社会实践是大学里的一门必修课,而与其他课不同的是,实践团的同学们将田间作为课堂,认真学习相关扶贫政策,聆听产业园种植户讲述他们的经验和故事,了解现代化的农业技术。实践团的成员分别来自动物医学、茶学、园艺和会计等不同的专业,大家在实践中学以致用,各自发挥所长,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华中农业大学“勤读力耕,立己达人”的校训。
“在此次社会实践中,大家都深刻认识到了打赢脱贫攻坚为广大人民群众带来的无限福祉”实践团的队长陈永润说,“我们一定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将青春脚步紧随家国脉动,练就过硬本领,投身强国伟业。”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1254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