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长治8月17日电(通讯员 张玉洁 梁奕宁)。8月1日,西南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匠心,传承”暑期社会实践队开展了关于了解和保护堆锦工艺的活动。党的十八大以来,政府对文化遗产保护高度重视,并就文化遗产保护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党的十九大将“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作为坚定文化自信的一个部分写进报告中。
本次让实践队员们为响应国家号召,让躺在博物馆的文物活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实践队员们通过参观长治堆锦博物馆了解堆锦工艺流程和灵动形象的作品,并通过“线上+线下”问卷调查了解大众对堆锦工艺的看法,同时实践队员还为大众普及了堆锦工艺。
走近“非遗”,参观文化博物馆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长治堆锦博物馆。中国青年网通讯员梁奕宁原佳露提供
为更了解上党堆锦文化,探寻上党堆锦文化的历史源头,实践队员于2020年8月1日走进山西省长治市博物馆,一同参观了博物馆。通过讲解员的认真讲解和实践队员自主浏览,发现了这些堆锦的独特之处。这些堆锦作品需的制作过程十分复杂,起先是起稿,描稿之后是局部分解剪裁,贴飞边,絮棉花,包绸缎最后在进行彩绘,贴金装饰,堆贴整合而成。虽然,步骤繁杂,但制作工匠们所用的工具却只有简简单单的一把剪刀,草板纸和刻刀,可见这些工匠们为做好一幅作品在背后付出了多少的努力和汗水。
当堆锦走近生活
为了解当地百姓对上党堆锦文化的了解程度和看法,实践队员于2020年8月12日在长治大街做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问卷数据显示超过多半的人认为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应继承和发扬;约40%的人认为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约11%的人认为传统文化过于保守,过时。
在对于传统文化的未来来说,超过65%的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会受到中国人民甚至是全世界的发扬和继承;约20%的人认为传统文化将会由少部分人继续研究;不到10%的人认为将会继续保持或会被淡忘。33%的人认为经济价值观的改变会成为影响传统文化发展的最大影响;约31%认为会因为时代变迁和流行文化的盛行而阻碍传统文化发展。
在是否听说过堆锦工艺这个问题上,约有60%表示从未听说过。在保护和关注传统文化、“非遗”上大部分人表示会积极通过各种线上或线下的方式奉献自己的一部分;超过40%的人愿意投身传统文化的行业。
最后,实践队员在街头发放宣传册,并简单的向路人讲解了堆锦工艺。
图为实践队员发放宣传册并简单讲解。中国青年网通讯员梁奕宁提供
采访堆锦继承人闫向军
图为实践队员采访堆锦工艺继承人。中国青年网通讯员梁奕宁原佳露提供
通过前期对博物馆的参观和了解了当地居民对上党堆锦的看法之后,实践队员于2020年8月8日采访了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人闫向军老师,在采访过程中,实践队员了解到堆锦工艺的传承包括家族传承和社会传承,而家族传承只是一小部分,比起家族传承,传统文化更倾向于社会传承。除收徒之外,只要有人愿意学,闫老师都会毫无保留地指导、传授;包括有大学生前来实习、体验,闫老师也会悉心教导。
实践队员们了解到,在堆锦工艺的传承上,大多工匠也会担忧堆锦工艺的前途和传承,害怕自己做不好,让老祖宗的文化失传了。当实践队员问起闫老师对于后辈的期望时,老师希望他们能够沉下心来,不要急功近利,就像熬粥一样要小火慢炖,熬出来的粥才醇香。
据悉,目前在堆锦文化创新方面,技法上解决了怎样做得更细致和保存的问题了,虽然部分已经将它应用到了服装设计上,但这只是有了一个形式,但还有如何将堆锦的表现力加强,如何让这些工艺品真正发挥自己的使用功能,怎样让它深入到大家的生活中,这个需要很长时间的研究,磨合,和实践。所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结束语
在此次社会实践活动中,我相信每一位队员都受益匪浅。我们通过查资料,参观博物馆,采访继承人,一步步的深入了解堆锦工艺。了解了它繁杂的制作流程,了解了它的前世今生,感受到它非同一般的独特魅力,也体会到它传承的艰难。
而如今我们能做的的就是保护它,保护堆锦工艺,保护非物质遗产文化。在信息飞速发展的现在,我们不进要做到科学创新,也要做到保留祖先留下来的“文化结晶”。虽然我们人微力薄,但我们可以从小做起,让更多的“非遗”在逐渐走进寻常人家,让他在世界各地都能散发光彩。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1205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