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陇援西”实践感悟之方寸洮砚见情
岁月不居,时光入流。为期两周的赴陇援西实践活动已经接近尾声,我从前无数次幻想的参加社会实践去支教调研的愿望也实现了一大步,唯一的遗憾便是全部采取线上的方式完成。虽然如此,通过此次实践我也受益匪浅,尤其是对“洮砚”文化,为此,实践团还诚邀便是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洮砚”制作技艺传承人卢锁忠先生的儿子卢广成为实践团的所有成员做了一次专题的讲座。
在讲座中,卢广成先生详细的讲述了“洮砚”的具体历史来源与发展历程。这才让我知道“洮砚”与广东端砚、安徽歙砚、澄泥砚齐名,并称中国四大名砚。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原产于甘肃省甘南州卓尼县洮砚乡。“洮砚”以其石色碧绿、雅丽珍奇、质坚而细、晶莹如玉、扣之无声、呵之可出水珠、发墨快而不损毫、储墨久而不干涸的特点饮誉海内外,历来为宫廷雅室的珍品,文人墨客的瑰宝,馈赠亲友的佳礼,古玩库存中的奇葩。也难怪从古至今不计其数的诗人为之吟诵,例如南宋时期陆游的一首《洗砚诗》:
自洗洮州绿,闲题柿叶红。
一尘空水月,百念老霜风。
钝菊凄犹蕾,颠桃艳己丛。
干流千万变,谁实主鸿濛。
其中,洮砚的雕刻形式也经历了由新石器时代的研磨器,汉代的平板砚,唐代的箕斗砚,宋元明时期的单砚,再到到清代的双砚。其技艺的发展也从线条勾勒、浅浮雕、高浮雕、镂空透雕到了圆雕的过程,而雕刻内容则也有花草虫鱼、龙凤、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名著传奇等多种形式,发展历史漫长,技艺传承更加久远。
在他的讲述中,还着重讲到了关于砚台的使用。其中就讲到明代杨升庵曾说过说:“新墨初用,有胶性并棱角,不可重磨,恐伤砚面”。也就是说使用新墨时,应在砚堂施水,轻轻地旋转墨锭,待墨经浸泡稍软后再逐渐加力磨墨。研墨之后,即须将墨取出置于磨床,不要泡在砚池中,否则墨与砚胶黏难脱,易损砚面。这也联系到他后来又说的由墨锭研磨所出的墨汁与买来的瓶装墨汁的区别所在。
除了关于“洮砚”本身的文化与优势,让我印象更加深刻的是他所说洮砚以及其他砚台的潜在价值。对于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现代人们,形形色色的人们总是停不下匆忙的脚步,为了那份仅有的生存,为了那颗不甘平庸的心,奔赴在这每一场未知的旅途中,而如何寻找一个静谧之处、让自己安静下来,成了当前及以后最大问题。这时就会发现,“习字”是一个及其不错的选择其中练习书写毛笔字跟更够修身养性,磨炼意志与耐性,而书写工具就会显得尤为重要,一支好的毛笔,一方好的砚台,一块好的墨锭则将给练习书写毛笔字的人们带来前所未有愉悦感,用它们写出来的作品更加能够满足人们的成就感,将人们从生活的重压之下解救出来。
最后就是对传承“洮砚”制作技艺的非遗传承人们的敬佩之情,为了将“洮砚”制作技艺成功记载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中,一代又一代的手艺人不懈努力,甚至追诉至中央的国家领导,也只为将“洮砚”技艺回归国有。也是一位位的老手艺人让我们在感悟甘南人文内涵和历代匠师创造力的同时,更清晰地认识中国多元一体文化体系的形成以及文明的不断进步。昨天,挥之不去;今天,来之不易;多少艰辛,多少磨难,才能铸就今天的“洮砚”文化!他们背后的心酸、洒过的汗水、付出的一切,是别人无法想象的。诸如“洮砚大王”赵成德,在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之际,赵成德的甘肃省洮砚开发公司制作了雕刻有99条龙的“九九归一”巨型洮砚,以甘肃省人民政府名义作为庆回归礼物赠送给香港特区政府。30多年来,每遇党和国家的大事,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神舟飞船发射,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召开等,赵成德的洮砚公司都会设计创作大型纪念砚,作为庆贺献礼。赵成德不仅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他更有一颗强烈的爱国心。用自己的方式,为祖国献礼!在奋斗中前进,在发展中实现自我价值!
传承文明是我们的历史责任,让我们携手努力,共同保护文化遗产,为打造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做出自己的贡献。
(文稿:武雪儿)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1065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