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行渐远的老行当—篾匠
在南方地区,总是有着成片的竹林,篾匠对竹子的依赖跟对耕牛、对土地的着恋一样,因为竹子对我们的生活实在太重要了。做饭用捞生饭的竹捞、饭里面隔水的竹垫、装谷子挑谷子用的竹箩、山上耙松针用的竹耙、下雨戴头上的竹斗笠、日常起居用的椅子、装菜装肉的篮子,甚至打米的计量竹筒都和竹子密不可分。竹子要变成能使用的用具,就需要心灵手巧的篾匠娴熟的技艺。
竹子在篾匠的手中,如同泥巴在匠人手中一样神奇,经过篾匠之手,总能变出你意想不到的东西。锯、剖、削、刮、扭、烧、绑,各种手法,让竹子乖乖地就范,能硬能软、能粗能细、能厚能薄,既能如骨骼撑起一个用具的外形,又能像针线一样编织成一个个可方可圆的表面。每当农闲季节,村里人家会轮流叫上蔑匠到家中按照主人的需要编制竹编用具。确定好需要制作的数量和品种后,主人家会带蔑匠到自家竹林砍所需要的竹子。伴随吱呀吱呀的倒伏声,一棵棵竹子完成了它生长的使命,即将到匠人手中实现蜕变。砍去竹枝和竹节,一根根竹子就扛下山去。根据需要锯好长度后,迎接竹子的是粗大的柴刀。蔑匠站在高处,柴刀往下一剖,刀就到了竹子的中部,再用力一推,一根竹子就从中间剖开了。剖开的竹子里面有一层白色的竹衣,散出浓浓的竹子的清香。根据所需要的宽度,竹子要经历剖细、刮青、削去内部肉质层等工序,留下最坚韧致密的部分,这样编织出来的用具就能长久使用而不会损坏。制作竹椅的时候,需要生一堆旺火,匠将削好的竹子往火上一烤,火候和时机掌握恰到好处后将其他配套的竹子套住,迅速又是一招,然后绳子一捆或者直接用竹蔑一捆就形成了一个椅子的一半。
剖竹蔑是一个细致活,一片薄薄的竹子还能再剖出更薄的竹篾来,小时候看来是遥不可及的技术。需要篾匠几年如一日的练习,更需要一份心如止水的平静心态。蔑匠一般都和蔼可亲,就像家里的亲人一样,平时一个人默默地干活,遇到主人或小孩在身旁,总有说不完的话,有见过外面世界的还会绘声绘色地将外面的世界和故事说给别人听。有的小孩说想制作鱼笼、鸟笼的愿望后,蔑匠总会在忙完主要活后神奇的满足小孩子的愿望。看着小孩提着变出来的玩具,蔑匠的脸上总挂着笑容。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很多竹编用具都被现代工业品所替代了,老一辈蔑匠也逐渐越来越少,再也没有人去学这种出师慢、不赚钱、枯燥无味的工艺了。如果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得到保护,以后就再也看不到篾匠在农村默默干活的场景了,我们也难以用上倾注匠心的竹编用具了。
篾匠是一门古老的职业,随着塑料制品的出现,蔑制品几乎被淘汰,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蔑制品又逐渐有了一定的市场。现在蔑制工艺品也很受人们的欢迎,老百姓日常用具很多是用竹子加工而成,如提篮、簸箕、箩筐、背篓、筛子、筲箕等等。
蔑匠手艺是一门细致活,竹器美观大方,牢固结实,经久耐用,所以做蔑匠的人很吃香,我们通常称为师傅、匠人,当然要做个好蔑匠,要经过多年磨练才能达到精熟的程度。蔑匠有自己的一套基本功,样样得练得扎实。编的筛子,要精巧漂亮,方圆周正;织的凉席,要光滑细腻,凉爽舒坦。做根扁担,要上肩轻松,刚韧恰当,做出来的竹器结实耐用又美观大方,乡亲们都很喜欢,自己心中也满是成就感。
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乡差别逐步缩小,年轻人都怀揣梦想外出务工了,部分在家的有一种“大钱挣不来,小钱看不中”的思想,现在的农村很难见到蔑匠的身影了,有些传统手工艺虽然珍贵,但当我们意识到需要有人去传承时,它却已经渐行渐远了。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0892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