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时代,如何让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时代交相辉映?如何让优秀的传统文化焕发出时代的闪亮光辉?如何让国人对传统文化有血脉般的认可和信仰?作为中华民族的领头者,习近平主席对这些难题提出了条理性的解决方法:他告知我们对传统文化要有舍得的继承,要会创造性的转换,要深入的发掘和阐述那些璀璨的中华优秀文化。只有合理的选择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在当今时代找准立足点,才能说是对中华民族那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的时代认可。
为了坚持文化自信的积极倡导,响应习近平主席对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并赋予其全新时代意义的高度要求,7月16日起,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暑期实践小分队通过线上“云团队”的特殊实践方式,开展了“基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大学生传统文化观的动态发展调研报告”暑期实践活动。
虽然处于特殊时期,实践开展困难重重,但是小组成员们仍旧以饱满的热情,充分利用互联网开展了课题讨论、大纲设计和任务分配等工作。调查方案于7月20日正式出炉,随后十天内,成员们通过网络发起了线上调查问卷的填写和线上大学生采访以及大范围的资料收集活动,力求以更全面的视角了解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日常认可度和认知度(关注方式和关注点)及传统文化的网络化发展现状。
此次调研活动共收集了114份调查问卷和六位大学生的采访视频。通过调查,成员们发现,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可度基本偏高,但认知度参差不齐。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传统文化与大学日常生活关联较少,大多都是停留在书本古籍里的“经年旧物”,缺乏吸引力和新的活力。
8月1日至3日,实践小队通过开展腾讯会议和线上QQ、微信等方式联系探讨进行了资料和素材的整理,深挖价值信息。基于大数据立场,从多元化角度总结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观动态发展的趋势,合理顺应并进行引导,寻找传统文化与日常大学生活的连接点,利用网络加以激活。
通过借此线上调研,让大学生能够更深入的了解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引领大学生重视传承和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更进一步的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实现大学生对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学而不厌,实现线上的“文化盛宴”,提高大学生对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视,积极投入到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与现代化网络文化的动态发展中,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发展、新姿态。同时通过此次研究大学生的传统文化观,也将有益于为高校文化育人建设指明方向,可以进一步提升学校学院整体的教育实力与实践力度,完善高校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体系,以增强大学生的文化归属感、亲切感、认同感和文化自信
小组成员们也指出了现今网络时代文化发展一些弊病,例如快餐文化和丧文化等类似的文化虚假繁荣现象、大数据算法技术下的对于文化认知的禁锢等。同时,大学生文化经典的认知盲区情况,实践小队也给予了重视,期望通过现代化的方式,让真正的经典焕发生命力。
余秋雨先生曾言:“中华文化是奔流不息的大江,而不是江边的枯藤老树昏鸦。”实践小队的成员们对此深以为然,这也是他们活动的初心。即便只能做滔滔江水中一朵浪花,但如果能为江河的向前而尽了绵薄之力,纵然微弱依旧自豪。团队成员正是这样积极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活动中,发扬传统优秀文化,传播正能量展现,当代大学生的优良风貌和滁州学院形象。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0559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