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提升青年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广大青年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8月7日起池州学院艺术与教育学院特组建了一支以研究池州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东至花灯为主的线上实践研究团队。并按照学校疫情防控要求,采取“互联网+社会实践”新模式,通过“云组队”“云调研”“云访谈”等形式,针对“东至花灯”进行线上的一个更深层次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并进行宣传。最后根据研究成果制定出一本关于介绍“东至花灯”相关知识的宣传册。截止到目前,活动已经开展到了中期阶段。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许许多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实状况令人堪忧,一些依靠口传心授方式加以承传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面临着断绝的风险;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因此池州学院艺术与教育学院东至花灯研究实践团以东至花灯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进行线上研究和宣传等工作。并结合自身专业优势制定一本东至花灯宣传册。
(图为本次活动宣传册的封面封底样机)
实践团队从花灯历史起源、花灯的制作方式、花灯的继承意义这三大方向入手研究,全面向大家展示“东至花灯”的魅力所在。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一个好的起步是非常重要的。8月9日,团队对人员任务分配问题多次召开会议进行讨论,并确立了此后团队的大致研究方向,同时开始准备活动前期的宣传预热工作。8月10日,团队从花灯的历史起源切入,通过线上查找文献,深入了解了花灯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并研究可知,从在历史角度看,在可上溯到的唐代后期到如今,东至花灯沉淀了多个历史时期诸多文化信息,仍保持着古朴、粗犷的原始风貌,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由于此次疫情原因,无法通过线下近距离感受到花灯的艺术魅力,因此团队所有成员通过钉钉群直播共同观看了花灯制作过程和花灯传承人接受采访的视频,极大程度的拉近了团队与花灯的距离。8月11日,团队以花灯内容作为研究对象,发现东至花灯以六兽灯”、“磨盘灯”、“八仙过海灯”、“五猖太平灯”、“龙灯”、“狮子灯”、“蚌壳灯”等十余种形式各异的花灯组成。同时在团队的研究进程中,也逐步完成了东至花灯宣传册的封面、封底和内页的制作。相信不久之后就能完整的呈现出来。
(图为团队成员共同观看花灯的历史起源)
成员们都是第一次面临线上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前期多多少少都会遇到一些挑战。如前期对东至花灯的资料进行收集整合的工作,因为是线上调研无法到实地考察,这对材料收集造成了极大的麻烦。只能从网上诸多的资料中进行提取整合,还需对各项资料进行分辨和记录,不符合要求的资料需要再重新查找,大大增加了任务的重复性和繁琐性。而在宣传册制作方面,作为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核心,需要全队进行非常紧密的配合才能完成。在新闻稿的撰写和发表等方面,由于活动是线上开展,必然会面临到素材少、图片少的情况。且因为经验较为不足,在字词的选用上,无法准确的保证简明扼要。但这些挑战对团队成员们来说都是一次难得的体验。不仅对各自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了巩固,同时也通过自身专业优势进行了实践运用。尤其是在宣传册制作方面,在老师的指导下已经初有起色,有所成效了。而在新闻稿撰写、宣传平台运营等方面也开始愈发的熟练,可以在少失误的情况下按时按量的完成宣传任务。至于线上资料搜寻和排版方面也明显有了长足的进步,资料和图片的种类也更加的详细和完善。且团队的交流也逐渐频繁。经过了三天的磨合,队内的默契程度也越来越高。
(图为团队成员正在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整合工作)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虽然前期过程困难重重,不过到了中期阶段也还算有所收获。希望在后续的研究中能够吸取教训,及时改正不足之处,高质量的完成后续任务。
通过此次研究更让团队成员知道了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文明的生存困境,希望这次的研究活动可以让更多的人关注到这些面临失传的民俗文化。为这些地方性的民俗文化能够继续传承而奉献出一份力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0413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