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递非遗匠人精神,给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贡献一份力量。8月7日,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南夏”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队参观了佛山市潘汾淋文化艺术馆,拜访了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潘汾淋老师。
雕“虫”小技 匠心独妙
据了解,在五千多年的石湾陶艺历史中,石湾传统的人物、动物等陶塑已经逐渐发展到了一个顶峰,后辈中到达或超越传统陶瓷技艺的更是寥寥无几,想要在陶瓷行业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要培养出独特的个人风格。潘老师在传统陶艺的基础上,大胆加入蚂蚁、螳螂、蜘蛛等昆虫作为陶塑元素,填补了石湾五千多年的陶塑历史的空白,为解决蚂蚁身体断裂的情况,自创了“潘氏陶艺十八法”,被尊称为“蚁王”。
在艺术馆中,队员们通过浏览陈列陈有序的陶塑展品,可以发现潘老师的作品以小见大、精妙绝伦,多以瓜果、昆虫类为主题。作为国家级陶艺大师,潘老师既有丰富的创作题材,又有敏锐的市场嗅觉。“工艺和艺术是两条平行线,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如今市场需求量较大、群众接受程度较高的陶塑是以瓜果类为主,而艺术家的魅力就在于要靠个人作品的影响力引导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潘汾淋说。
图为潘汾淋老师向队员们介绍作品的构思及做工。邹艳玲 摄
陶艺交流 传承之道
陶艺传承的基础模式是师徒传承,而师徒传承的缺点是徒弟只能学习到陶艺的百分之七八十。“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潘老师说:“陶艺学徒应该培养独创精神,保持个人的陶塑个性,注重陶塑商业价值的同时还要提高陶塑的手法表达、内涵表达等,从而达到更好地传承陶塑文化的目的。”
除了进行自身陶艺创作,潘老师还经常受邀到各大高校教授相关陶瓷技艺知识。他说:“学院派拥有坚实的理论基础,美感观念较强。石湾陶艺作为一种民间艺术,消费市场想要面向世界,需要充分利用高校人才资源,通过学院教授和名家大师的双轨教学减少学院派受理论知识的约束,激发学院派的创作活力。”
图为潘汾淋老师与队员们分享对陶艺的讲解。邹艳玲 摄
陶艺之息 戛戛独造
队员们除了参观佛山市潘汾淋文化艺术馆,还有幸在潘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许多个人艺术工作室。这些艺术工作室致力于创作带有强烈当代气息和艺术性、原创性的陶艺作品,让艺术生活化,生活更艺术化。陶塑作品多从传统中国文化元素中取材,融合现代雕塑手法,将传统意蕴与现代美学相结合。创作手法多样,作品造型简洁,个性鲜明,具有强烈的东方禅意和雕塑装饰风格。
图为队员们在潘汾淋老师的带领下参观宋敏艺术工作室。邹艳玲 摄
通过本次对潘汾淋老师的采访,队员们深刻的体会到了陶艺工作者的创新和传承精神。探索新的创作之路是需要勇气和智慧的,想要传承石湾陶艺,就要在传统陶艺的基础上,坚持创新精神,充分发挥高校学子的作用,从而为石湾陶艺产业开辟新的消费热点,推动陶艺经济的蓬勃发展。
图为“南夏”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队队员们和潘汾淋老师合影留念。邹艳玲 摄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9890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