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泉”在路上 织梦在家乡
“滴泉行动,我们来了!”
这个夏天7月13日到28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学生杜晓童召集了来自各大高校的十几个大学生,组成“滴泉”大学生回报家乡助学支教行动队(简称:“滴泉”行动队),走进家乡,回报家乡,开始了一段忙碌而充实的夏令营之旅。受疫情影响,传统的面对面教学方式受限,“滴泉”行动队成员们没有气馁,经过商讨,决定搭乘互联网快轨,以线上夏令营的方式续梦起航。
时间紧任务重,为了制定好初期课程计划,方便后续教学安排,课程组成员展开热烈讨论,赶制课表。“10天的课程究竟能带给孩子什么?”“怎样设置课程才是合理的?”诸如此类的问题,成员们想过不下几次。“我们希望课程设置可以丰富多彩,既照顾到不同孩子的喜好,也能帮助孩子提升不同的素质,比如创新思维、动手能力、正确的价值观等等。”经过仔细斟酌,课程组最终敲定了趣味实验课程、国学知识课程、民俗文化课程、手工课程、心理课程、思政课程、创新娱乐课程等七类课程。
(“滴泉”行动队课程组规划的课程安排 杜晓童摄)
课程的设置仅仅是其中小小的一环,成员们丝毫不敢松懈,从前期的对接学校,课程规划、备课、试讲、反复修改,到中期的认真授课、课堂记录、每日会议,再到最终的总结反思、结营欢庆……见证孩子们一步步成长的是一个个忙碌到深夜的身影。支教队队员李梦凡说:“我们不怕累,只要我们知道自己是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就足够了,很多人可能会说努力不一定会有回报,但是我们认为努力是有价值的,只要坚持下去,一切都是有可能的。”
(“滴泉”行动队成员王凯正在给孩子们上课 王凯摄)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是我们的教育初衷,也是我们进行社会实践的初心。“希望以自己的行动,呼吁更多大学生关注乡村教育,关心家乡发展,为家乡的孩子们打开一扇新的天窗。家乡养育了我们,身为大学生,我们应当勇担时代重任,发挥自己特长,成为一朵云,推动更多的云,让教育为国家发展筑基。”这是“滴泉”行动队全体成员的心声。
为了给孩子们带去更好的课堂体验,支教队队员每天晚上六点半准时进行例会总结部署。在这个时候,支教队队长杜晓童带领其他成员回顾一天的课堂情况,肯定闪光点的同时,共同发掘存在的课堂不足,比如缺勤和网络问题等等,大家集思广益,针对性提出建议,及时改进教学方法,致力于打磨出“有温度、有内涵”的课程。实践队成员们表示:要对孩子们负责,尽管时间短暂,但我们仍然希望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为参加夏令营的孩子们提供既有趣又有意义的课程,让同学们在忙碌于假期作业之余能够开拓自己的视野、了解时事热点、全面发展提高自身素质。
(日常会议截图 杜晓童摄)
(“滴泉”行动队队长杜晓童进行每日例会总结部署 杜晓童摄)
现实并不总像构想那样美好,但也同样充满惊喜与感动。如何解决线上教学带来的网络问题,如视频卡顿问题、如何较好的进行课堂监督以及做好考勤与考核等问题,都曾是让杜晓童等团队成员头疼的问题,问题的出现的确带来了困扰,但那一页页认真书写的课堂笔记,一句句积极踊跃的课堂发言,一声声“早上好”、“下午好”,极大地鼓舞了团队成员们,“为了他们,我们也要做得更好。”支教队队员贺瑞梅道出了每个成员心中的信念。
“我喜欢心理课,以后我会更加珍惜现在,珍惜爸爸妈妈的爱”,“我喜欢崔景辉老师!”,“国学知识课太棒了!”,“突然间好不舍呀”,“我们寒假再见呀!”在结营仪式上,同学们大胆地说着自己喜欢的课程,喜欢的老师,说着自己的不舍,说着对下次冬令营的期待。这一切,似乎在大声诉说着“值得”二字。孩子们表示,就像最后一节感恩课程所讲的那样,他们很感谢“滴泉”的哥哥姐姐们,他们会留好自己的课堂笔记,随时和哥哥姐姐们联系,珍惜时光,感恩遇见。
(学生绘画作品 郝开心摄)
(学生扑灰年画临摹作品 王丹摄)
(学生趣味实验成果展示 杜梦鸽摄)
(学生民俗文化课程笔记 王雪蕊摄)
(学生思政课程“未来的自己”主题绘画作品 刘静摄)
“大家也都很舍不得分开,一句再见说了好久,我们“滴泉”会一直在路上的,也会一直做下去。”这是每一位“滴泉”行动队成员对孩子们的承诺,也是每一位青年学子对青春的承诺与对家乡的承诺。
(“滴泉”行动队全体成员合影 杜晓童摄)
杜晓童表示,团队下一步会继续推出“周周碰”和“冬令营”等活动,同时增设课业辅导等其他课程,帮助孩子们进一步夯实基础,开拓视野,使孩子们度过有意义的假期时光。“作为大学生,我们感到任重道远,作为未来祖国希望的我们要承担起社会的期待与使命,我们希望可以用我们自己微薄的力量为家乡的教育事业贡献力量,为孩子们的全面发展助力。”杜晓童说道。“滴泉”行动队每一位成员都表示:我们会一直坚持下去的,不断将这个项目做大做好,吸引更多的人加入进来,共同为家乡建设添砖加瓦!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8931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