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之路乃是今人所创之名词。从最早竺岳兵老师提出的剡溪唐诗之路;到浙江政府提出的浙东唐诗之路、富春江唐诗之路等四条唐诗之路;乃至如今产生的多元文化并行的全国性唐诗之路。唐诗之路的地域范围逐渐扩大,唐诗之路的前世今生被不断探究。可以说,诗人脚步所至之处,诗歌可传之处,即是诗路。
唐诗之路的变迁历程体现了诗歌文化融入大众生活的过程,文学的现实意义得到发掘,经济价值得到彰显。而唐诗之路有关的研学游的出现,正是印证了这一变化。对此,19级中国计量大学浙东唐诗之路调研小组上虞分组的成员前往这座有着浙东唐诗之路的发祥地一探究竟。
士人文化之中心,浙东唐诗之枢纽
7月19日上午,小队成员采访了县教体局教研员,浙江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实践导师,越州诗社常务理事徐金超教授。徐老师在唐诗之路研究,以及诗歌创作方面颇有建树。为我们对唐诗之路及其研学游的认知开拓了思路,为我们的上虞之旅指点了迷津。
“我认为上虞在浙东唐诗之路中起到一个文化枢纽的作用。”谈及上虞在唐诗之路的地位时,老师从地理和文化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首先从地理上看,澄潭江、新昌江、黄泽江三江汇集成了哺育上虞人民的曹娥江。古时古人出行大多以水路交通为主,名胜古迹亦多分布在水路旁。那个时代,唐代的诗人们古人为了各种目的,或是为了求仙寻道,或是为了体验江南山水之风情,或是为了追寻王谢堂前燕,或是为了访问知音,他们从杭州、绍兴出发,由镜湖向南转向曹娥江,然后再溯流而上,经由剡溪,前往目的地天台。而上虞,就成了他们辗转前往剡溪的必经之路,重要枢纽,无数诗人也就在此留下了诗句。从地形方面,上虞北部为和杭绍地形相近的平原,南部为和嵊州相近的丘陵,可以说,上虞是两者的过渡地带。
然后从文化上来看,上虞王谢的成就使上虞成为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朝圣之地。其中李白对谢家便甚是推崇。因而他写诗句称,“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谈到唐诗之路在文学研究方面的价值,徐老师指出唐诗之路的研究运用了文学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使得文学研究从传统的文本到文本跨越到了文本与地理结合,文学的现代意义得到了提升,也顺应了旅游业的发展的需求。
关于研学游与唐诗之路的结合,徐老师认为应当从两个方面考虑。
首先是教育方面。他将“研学游”三字拆分为“学”“研”“游”三个方面。学是首要的,要在教育的前提下,带着问题去研,而后再去游。其次,他认为研学游的对象应以学生为主体,并根据学生的特性来施教。他首先认为大学生是最值得开展研学游的团体,主张通过研学游让大学生学会钻研问题,深度思考问题。而对于初小学生,他认为则应以学为主,备好功课,强化学习记忆理解,是中小学生研学游的主要目的。
另外从经济方面,徐老师认为要注重发掘历史文化中的体系教育。
访江南第一庙,寻曹娥孝顺灵
19日下午两点,我们前往曹娥庙进行考察。曹娥庙始建于东汉元嘉元年,是为纪念曹娥投江的孝举。被称为“江南第一庙”。庙分三路:北轴线、中轴线和南轴线。建筑沿三条轴线分布,整齐有序。内有曹娥碑,曹娥墓等文物,见证了曹娥孝德精神的永垂不朽,代代相传。
寻访过程中,我们遇到了来到曹娥庙研学游的小学团体。通过询问领队我们得知,他们先去了重华塔,再前往曹娥庙和中华孝德园参观学习,意在使孩子们感受上虞孝德文化。“我们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这种学习方式。”孩子们身后,也有共同跟随学习的家长。研学游作为一种体验式学习的方式越来越为家长和学校所接受。
下午4点半,我们和上虞新世纪旅行社进行了交谈,了解到上虞近几年也在注重唐诗之路研学游的开发,其中东山,是唐诗之路发展重点。“因为疫情影响,今年这方面的研学游没有进行。但去年就一直有在尝试着这方面的开发。”可见上虞唐诗之路研学游的发展,也在得到各方面的关注。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7986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