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上海的磅礴大雨阻挡不了我们坚定前行的步伐。启航社会实践小队再一次踏上了以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为线索的上海红色印记寻访之旅。
今日我们的第一站是杨浦区委党史研究室。7月10日,我们经由杨浦区档案馆徐老师的介绍,有幸联系上了杨浦区地方志研究办公室。杨浦区委党史研究室从2018年开始,基于黄浦码头遗址地标建筑,对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在上海的出发地有深入的探讨与研究,并与保定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纪念馆展开过学术交流。于2019年3月15日,在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一百年之际,杨浦区委党史研究室在当年的黄浦码头(现秦皇岛路码头)旧址举行了“上海与留法勤工俭学运动”(1919-2019)学术研讨会。 留法勤工俭学亲历者家属、上海第一任市长陈毅之子、原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陈昊苏,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原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章百家等,共同为“黄浦码头旧址”铭牌推杆揭牌。
老师首先为我们细致地介绍了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发起与经过,我们也了解到了前几日在档案馆、纪念馆中不曾了解的细节信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由中国到法国一般是走陆路,即乘火车从北京出发,经东三省、莫斯科、华沙等地到巴黎,最慢十五天即达。十月革命后,由于俄国境内被重兵封锁,于是勤工俭学的学生只好改为水路,乘船由上海出发,途径香港、西贡、新加坡、苏伊士运河、塞得港至马赛,再乘火车抵达巴黎。从上海走水路,就成为了赴法勤工俭学生海上交通中的重要部分。为应对来自全国各地的赴法勤工俭学生骤增的情况,上海及时设立了一些相应的组织和服务机构。1919年3月至1920年12月底是留法勤工俭学的高峰时期,其间,共计20批、约1600名勤工俭学学生从上海黄浦江畔乘船出发,悉数抵达法国。
接着,老师又为我们介绍了为何黄浦码头是留法勤工俭学生离沪的重要出发地。研究人员通过上海图书馆的《申报》《民国日报》《新闻报》《字林西报》《时报》等报纸登载的新闻报道或船期信息、相关人员的回忆录、传记等多方资料考证,确认黄浦码头是留法勤工俭学学生离沪的重要出发地。
今日的会议除了收集到诸多有用信息之外,也对我们有所启发。第一,杨浦区委党史研究室的汪老师认为,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相关研究成果应当传播,被更多人知道、了解,因此她大力支持了我们本次访谈活动。这也是我们做这一课题的初衷之一。12日我们在杨树浦发放的问卷也显示,即使是杨浦本地的居民,也有许多人对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蕴含的回忆不甚了解。但是,知史以明鉴,查古以至今,我们可以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智慧,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这也是当今强调学习四史,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的原因。
第二,汪老师与刘老师强调,杨浦区委党史研究室提供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出发地考证都是有理可循,有史可证的,不妄加揣测与推论。例如关于毛泽东是否亲临黄浦码头送别留法俭学生没有切实相关资料证明,便不作为结论之一。这种踏实学史的精神也警醒着我们,做课题也应一步一个脚印,将所有预想落到实处,让最终的调研报告有迹可循,有理可证。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7664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