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的救亡图存历经“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制度和学习思想这三个阶段。
留法勤工俭学正是进步青年们追求思想进步,寻找救国思想的途径之一。
为什么是法国?在对于法籍中国近代史学家,李石曾先生外孙女的采访中我们了解到,李石曾先生曾经综合考虑各国的教育体系与教育环境,他认为作为民主发源地的法国会是最为理想的留学之地。同时在现实条件的考虑下,留学费用远低于英美的法国更有利于学子的求学。
参与留法的不仅仅有蔡和森、陈毅这些以优异成绩考取官费生的中学生,还有许多大专生、留日生、教师、社会进步人士等等。在四等仓里需要忍受的远不止恶劣的环境,还有遇到风浪后加长航程里的食物短缺已经对于赴法学子的歧视
然而在法国校园求学的生活却不尽如人意。蔡和森所在的学校仅仅教授语言却不讲解他们想要的理论。蔡和森独自在杜吉公园阅读报纸、书刊,他的认真甚至感动了公园管理员,这位好心的管理员主动为蔡和森辅导法语。杜吉公园是一个充满了回忆的公园,也是在这里蔡和森与向警予相遇了,在这里许多学子相聚,讨论着自己心中救国的方法。这里成了思想交流碰撞的基地。
在积极的交流之外还有勤工俭学的艰辛。那时的工作时长是如今的两倍,工资却只有如今的四分之一然而学子们却只能领着二分之一的学徒工工资。艰难的打工生活甚至威胁到了生命,陈毅的同窗就在法国病逝了。也是在这样的生活中,邓小平、蔡和森等学子们深刻地了解了资本主义、种族歧视,发自内心的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在一战后的经济萧条中,学子们寄希望于里昂中法大学。然而学校落成后留法学子却失去了入学资格。蔡和森、陈毅等人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开始抗议,收获了媒体的客观关注但却没有得到同情与帮助,然而在强行冲入学校之后,104位学子被武装押送回国失去了自己的留法梦。
在同样的困苦的生活中邓小平决心全心投入革命,他前往巴黎找到了自己的良师益友“周恩来”。他们印制杂志、在咖啡馆召开集会。然而在法国秘密警察的监视之下,他们陆续回国参与革命,从历史的见证者转变为历史的缔造者。
留法勤工俭学对于中国的影响远不止如此。
在新中国建立之后,周恩来、邓小平等第一批共产党人都曾参与“留法勤工俭学”。在中法建交过程中,周总理凭借自己流利的法语拉近了中法之间的距离;蓬皮杜总统成为访华的首位西方元首;邓小平访法时带回了留法学子曾经最爱的牛角面包;再到如今马克龙总统访华。留法勤工俭学如同一条没有尽头的线索,将中法两国紧紧相连。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7419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