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任务艰巨且复杂。然而70年来,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成效显著,这少不了一代代黄河人勤劳与智慧的奉献,让人心生敬佩。
怀着这样的心情,带队的万劢老师与实践队员们于2020年1月23日拜访了黄河水利委员会的79级水利校友——刘月才高级工程师,并在校友的带领下参观了黄河水利设施。
乘坐专车,我们首先来到了花园口引黄闸,听校友讲解花园口险工将军坝、“镇河铁犀”背后的历史故事。在“南垛口”,校友介绍了“游荡型河道”的基本特征,指出了黄河治理的困难所在。
湿地是重要的国土资源和自然资源,被誉为“地球之肾”。在保持水土、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观念不断深入人心,沿黄流域的生态保护及建设开始得到足够的重视。近年来,黄河湿地建设取得了不菲的成就,但在植被多样性和休闲长廊的建设方面仍然存在不足。“如何充分利用好湿地资源?”校友的提问引得我们深思。
黄河花园口,是抗日时期国民党人为掘堤的历史铁证,造成了20多万平方公里的黄泛区,给河南人民造成了难以平复的创伤。
校友带着我们重温那段历史,既肯定了“以水代兵”对于阻碍日军扩张的积极作用,又通过两座纪念碑揭示了国民党掩盖历史的丑恶嘴脸。
黄河,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是炎黄子孙的“母亲河”。 沿黄流域生态保护是我们当仁不让的责任。然而现在的母亲,却早已经千疮百孔。在“治黄”“用黄”的问题上,还需要我们久久为功,探究出一套宽、浅、散、乱的游荡型河道治理方法。
本次社会实践,既是大工精神“知行合一”的具体体现,又是同学们工作、科研的“思修课”。我们一定会坚定理想信念,在未来的建设中体现大工人的责任与担当!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6156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