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一曲鹧鸪悠扬,颂一段千古绝唱,为了解鹧鸪戏作为唯一以村落为单位传承下来的非遗的传承现状,宣传鹧鸪戏文化,6月27日——7月2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六小鹧鸪实践队来到鹧鸪戏发源地山东淄博临淄朱台镇上河村实地调研鹧鸪戏发展状况。
鹧鸪戏是模仿鹧鸪鸟叫声发展而来的一个民间剧种,其特点是在每句的唱腔中加入似鹧鸪鸣叫一样的拖音,婉转悠扬。鹧鸪戏的伴奏以打击乐为主,几乎每一段都有打击乐,而且有着自己独特的乐器鹧鸪胡。
探历史,鹧鸪戏从诞生到踏上非遗之路
鹧鸪戏起源于清乾隆年间的齐国故都临淄。相传乾隆年间,有一个尼姑在崂山云海庵修行,修行期间她看到了树上的鹧鸪鸟,因为喜欢,每天只要听到鹧鸪鸟的叫声,她都会学着叫。后来每当有人问起她身世的时候,她就会先学上一段鹧鸪鸟的叫声,然后诉说身世,之后再加上一段鹧鸪鸟的叫声,凡是听过她诉说的人都会情不自禁的迷上她说话的这种腔调。再后来,就有人加入了学习鹧鸪鸟叫的行列,这便是鹧鸪调的雏形,之后经过逐步完善,形成了一个新的剧种,被称之为“鹧鸪戏”。后来这名女子来到临淄,与孙家庄(现上河村)举人孙兆初在此创立戏班,至此鹧鸪戏在当地流传开来。
鹧鸪戏在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上河村传承,到现在已经传承了七代,有二百多年的历史。
2006年,鹧鸪戏被评为山东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这一古老濒危剧种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随后,朱台镇政府投资500万元建成一座鹧鸪戏楼,同时鼓励鹧鸪戏班巡回演出,每场演出镇政府给予1000元的补贴。
队员们在与张文峰会长交谈时得知:许多年前未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候,剧团演出基本靠村民集资,成为非遗之后,政府加大了扶助力度。
谈今朝,鹧鸪戏的生存现状
队员们调研期间,正逢上河村东齐村庆祝七一联欢晚会在鹧鸪戏戏楼举办。在上河村流传着“三天不吃饭,也要看上河那个《胭脂盼》”、“鹧鸪戏一开唱,糊饼子贴了门框上”等俗语。傍晚,村民们结束了一天的劳作,赶来上河村鹧鸪戏楼观看演出。
队员们在征得鹧鸪戏剧团团长刘永强同意后对演出进行了直播。晚上演出如期进行,一阵锣鼓声中,演员们从一侧缓步登上舞台。“孩儿自有不知,那有故问?”“孩儿既然不知,将门胡了,一旁坐下听为娘一言道来!”上下两句间的“唉”声拖音,婉转悠扬,清脆嘹响,如同鹧鸪鸣叫,引得台下阵阵喝彩。《胭脂》、《龙宝寺》、《采茶案》接连几幕戏剧,让台下的实践队队员们沉浸其中。
经张文峰会长的介绍,队员们对鹧鸪戏的现状有了大致了解。到现在鹧鸪戏剧团共有团员七十余名,其中包括演员四十余名,且大部分为五十岁左右的中年艺人。剧团的年演出量基本在七十场左右,观众大多数为附近村落的居民。尽管演出较为频繁,但剧团近两年没有纳入新鲜血液,已有的年轻演职人员基本在外打工或学业繁忙,无法参与大多数的演出也不能投入过多精力。
剧团虽可以维持基本运营,但参演人员的报酬聊胜于无,演员演出都是依靠兴趣和对鹧鸪戏传承的责任,鹧鸪戏存在文化断层的风险。
展将来,鹧鸪戏的传承之路
对于鹧鸪戏的发展问题,队员对刘永强团长进行了采访。刘永强作为鹧鸪戏团团长接触鹧鸪戏长达四十余年,是鹧鸪戏文化传承人之一,他从10岁练习鹧鸪戏,不仅熟悉掌握鹧鸪戏的各个曲目,并自己创作了一些新的曲目,例如《鹧鸪春宵》。2013年,他带领的鹧鸪戏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进行了长达12分钟的演出。
当问及如何宣传鹧鸪戏的时候,刘永强表示,他比较赞成以拍成纪录片的方式在电视台播放,开设节目专栏定期播放鹧鸪戏。如今的鹧鸪戏虽然作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但传承与发展仍然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如资金短缺,团员的更新换代慢等等。在这方面他希望政府能加大保护力度成立相关的基金会,定期举办鹧鸪戏文化汇演等。传承方面,他表示,为使鹧鸪戏能够长久在当地传承,在高阳小学,每周三会有鹧鸪戏教学课程。当地已把鹧鸪戏的传承和基础文化教育相结合,彻底将鹧鸪戏文化根植于当地孩子的文化构成,成为他们骨血的一部分。大部分孩子也对鹧鸪戏有很浓厚的兴趣,但是很多学生进入高中以后会因为学业而逐渐放弃对鹧鸪戏的学习,这一点他希望政府能成立专门的鹧鸪戏教学机构,聘请专业的演员老师,不仅要向新一代宣传鹧鸪戏,更要不断进行内部创新,开发新曲目,引进新文化。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4144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