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究新时代下羽扇新的传承出路,把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安徽师范大学赴三河古镇“探古镇变迁,觅工匠精神”调研实践团队趁正阳仍盛,早早地来到丁政权的私人接待室,拜访三河古镇第三代羽扇传人丁政权,请教三河羽扇现今的传承面貌。
三河古镇的鹅毛扇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历经千年发展变迁。20世纪70年代盛极一时的羽扇,在电器普及的冲击下,也曾一度几近失传。如今借力于传承人、政府等多方面支持,三河羽扇再次焕发生机,欣欣向荣,并成功在2013年入围第四批安徽省非遗项目。
文化商品,市场添彩
丁政权向队员们介绍道,三河鹅毛扇在1991年工厂因管理不善倒闭后,一度被私人小作坊生产,被动等待湖南、江苏等邻近省份商人收购的营销模式大大限制。而且随着电器的逐渐普及,单一的纳凉属性让鹅毛扇失去了大量市场,使得这一技艺几近失传。
为改变这一状况,丁政权抓住三河古镇发展旅游的机会,一方面“产业商品”,发挥市场的传承作用。整合分散的作坊,集中资源,统一规范,提高羽扇质量,并为羽扇制作外包装,改善羽扇不易储存运输的缺点;另一方面,注册商标,将三河羽扇品牌化,提出“文化商品”的口号,强调挖掘商品的文化内涵。“商品只有被赋予了文化内涵,才不会被日新月异的时代淘汰,因为只有文化是有记忆的,长久的。”丁政权感慨道。
接待室一角展览的“文化”羽扇。通讯员 何华东 摄
政府帮扶,传人发力
从“扇风的”到“非遗文化”,从“做扇子的”到“非遗传人”,丁政权表示,这些称谓改变的背后体现了当代政府对传统技艺、手艺人的尊重和重视,同时有利于在全社会营造出全民学习、共同传承的良好风尚。“一声声‘羽扇传人’传到我耳边时,社会荣誉感和责任感一同在我心底出现,催促着我不断努力。”据了解,除了财政补贴,政府还积极组织羽扇文化的国内外宣传活动,帮助羽扇技艺走出去。丁政权回忆道,这些年政府组织的相关活动大大小小近百次,曾多次参加国内外手工艺精品博览会,在代表安徽民间工艺家赴澳门进行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向前来参观的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先生介绍羽扇文化并合影留念。“那时,我深深感受到政府提供的平台是多么得重要,羽扇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
丁政权与基辛格和李肇星的合影。通讯员 何华东 摄
同时,丁先生表示,政府的帮扶固然重要,但传承人自身的努力更是不可或缺。“传统技艺的传承不能仅仅依靠政府,作为三河羽扇的代表性传人,我的责任是不可推卸的。”军人出身的他,坚定的信念和果断的执行力让好的创意转化为实际成果的过程变得更加顺利。据悉,坚守“非遗文化是中华民族母亲文化”的丁政权是最早发掘三河羽扇非遗文化的识珠者。同时,丁先生是第一个将“鹅毛扇”创新为“羽毛扇”;第一个将剪纸、绘画、木雕、书法等多种艺术形式融入羽扇的开拓者。
青年传承,校园出击
谈及三河羽扇传承的未来,丁政权用洪亮、铿锵有力的声音说道:“青年不仅是国家的希望,更是三河羽扇能代代传承的保证。”但他也提到,传统羽扇制作的过程是辛苦且枯燥的,需要长期的细心与耐心,当代青年人很难坚持从事这份工作,羽扇这项工艺的传承问题不免令人担忧。“当青年人真正见识到羽扇的魅力、体会到传统文化的乐趣,他们会比老一代人做得更好。”笃定的话语透露出丁政权对青年一代和羽扇非遗文化的信心。
“非遗文化要想长久传承,首先要扩大受众面,尤其是青少年。”丁政权向队员们介绍道,非遗文化进校园的计划目前处于积极的筹备阶段,记录三河羽扇历史渊源、发展流变、制作流程等具体的理论教材已经初具规模,羽扇传承进校园指日可待。“期待毕业前能上一堂羽扇文化选修课,真正见识到它的魅力。”队员杨沛昀忽闪着大眼睛说道。
羽扇教材初稿内容的部分展示。通讯员 何华东 摄
“羽扇文化的传承需要多方力量的支持,作为当代青年的我们‘在其位,谋其职,尽其责’,贡献属于自己的一份力量,力争成为非遗文化优秀的传承人。”队长李瑶瑶在团队会议上总结道。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4126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