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大雨滂沱,安徽师范大学赴三河古镇“探古镇变迁,觅工匠精神”调研实践团队,如期探访了三河古镇老牌民族企业富光。“此行团队成员不仅要通过实地探访,感受富光企业发展变迁;更重要的是以小窥大,尝试探索出新的时代环境下民族企业发展奥秘。”团队指导老师戴和圣在临行前向队员们要求道。
民族企业起步虽晚、先天不足,但近百年来坚强生存、日益发展壮大。如今其更是成为推动现代中国经济发展、输出国家影响力的重要成分。作为肥西三河土生土长的老牌民族企业,1984年富光的成立是改革开放浪潮下的一朵浪花。从最初的肥西县三河塑胶有限公司到如今拥有“中国驰名商标”等资质的安徽省富光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它的发展自是特殊中包含着民族企业的普遍特征。
参观流水线,感受科技创新提效率
走进偌大的塑料杯生产厂,队员杨沛昀惊叹道:“我都已经做好了接受一个声音嘈杂、空气污浊、员工繁忙拥挤的场面,但这个工厂和我想象的真是有着天壤之别。”工厂大体分为两部分,机器运转区和人工分拣区。运转区大机器轰鸣的声音被隔音墙牢牢锁住,分拣区清风徐徐,二十来个员工整齐有序地分坐在相对应的机器上,有条不紊地分拣成品。
整齐有序的塑料杯机器生产区。通讯员 何华东 摄
据悉,富光塑料杯生产厂共有30台大型机器,其中包括10台原料处理器和20台塑料杯底和杯盖生产器。机器的高效率造就了塑料杯近20万的日生产量,这大约是以前大多依赖人工生产的几十倍。带领团队参观的生产部高主任向队员们介绍道,以前,工厂的机器只能从德国、日韩等国家进口,不仅价格昂贵,而且维修不便;这几年,中国自主研发的机器,掌握了核心科技,效率和性能甚至超过外国制造。“作为三河土生土长的民族企业,我们毫无疑问地选择国产机器,始于技术、爱于价格,更忠于信任。”高主任坚定而风趣地说道。
访问老员工,知晓工匠精神保质量
谈及未来机器的普遍使用可能带来的大量员工失业的负面影响,在富光工作了20多年的黄女士,脸上虽闪过一丝担忧的表情,但语气又随之高昂地说道:“俺们虽然没有机器快,但做得能比那些个大机器更细;而且机器是死的,但人是活的、有想法的,所以主动权还是在俺们身上不是。”一字一句体现的是普通员工对高大的工匠精神做出的具体阐释,同时,当前众多消费者对富光杯质量的认可也表明了民族企业追求严谨创新的工匠精神的正确性和必要性。
队员们在认真地访问员工。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何华东 摄
据了解,我国众多知名的民族企业,如联想、海尔、万科等,都把商品质量看作企业的生命,把人本创新比做企业的强心剂。多年来富光企业追求的工匠精神积淀凝结成了固定的企业文化,内涵包括诚实、正直、仁爱、信任、创新、有责任心、追求完美等。企业还定期组织召开道德讲堂,宣讲企业文化,造物先塑人,塑人先立神。
采访高主任,明白反哺社会稳口碑
“民族企业是有使命的,为社会做贡献是我们的责任,至于随之带来的经济效益,其实也正体现了民族企业的特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当队员们问及富光企业为何这么多年来一直坚持做公益时,高主任谦虚地向队员们说道。队员们了解到,作为众多有社会担当的民族企业回报社会的一个缩影,富光企业累计向贫困地区金寨县希望小学捐款多达150万,汶川、雅安地震时捐款达120万,还定期资助三河当地的贫困学生、孤寡老人等。
高主任向队员们介绍塑料杯的生产流程。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何华东 摄
当前,在高效率机器和高品质质量的基础上,借力于多年慈善公益事业积淀得来的社会信任和行业口碑,富光企业制定了自己的双百战略:成为百年民族企业和实现百亿企业产值。“民族企业要得到广大消费者的长久信任,最重要的是要他们看到企业的责任担当和社会贡献。试问一个热爱社会的企业怎会不热爱自己的产品,一个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怎会对自己的商品不负责?”高主任掷地有声的一席话让队员们纷纷鼓掌称赞。
“民族企业日新月异的发展既归功于新时代背景下对科技创新的追求,也离不开坚守工匠精神和担当社会责任等优良传统的继承。企业的发展的奥秘终究离不开传统和创新的取长补短,择优去劣。”队长李瑶瑶在团队会议上总结道。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4126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