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漫河那需要穿过一片工地,那个路十分的难走,我们弯弯曲曲,好不容易才找到了一条小路,原来那是曼贺纳的后门。一路走进去,这里的民居还是相当的保留着大部分的民族特色,很多还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竹楼建筑。就是分为两层,下面一层养鸡养猪上面一层住人,只不过在那些比较老旧的竹楼里的,大部分都是年龄比较大的老人。而明显看到有过翻新的,住的大部分都是年轻人,而且下面已经不再养牲畜,而是放着小汽车摩托车等交通工具。每家每户上面民居都有着编号,上面写着传统民居多少号和优秀的游客接待户。
我们看了一些标志性的算是旅游景点吧。但其实令我感到惊讶的,还是村寨里的一间传统的佛寺。这个佛寺并没有我们看到的,在其他地方的那么金碧辉煌,而更像是一幢民居。里面很十分的简陋,除了一个简单的装饰,和几尊佛像以及用来烧香的炉子之外,就只剩下墙上斑驳脱落的彩色壁画了,虽然如此,但是还是能够看得出来有游客来过的印记,比如功德箱的设立,以及一般傣族是烧腊条,这里是烧香,还备了一些拴用的彩绳。寺里大和尚不在,后来发现是骑着摩托去外面买东西。我们只发现了一个老人进来嘴里念念有词,然后对着佛像拜了几拜,就把旁边的垃圾捡了出去。本来想和他更多的了解一些这间寺庙和这个村子,但在我们开口询问之后,他回答只有一句话,就是这里是曼贺纳。语言的障碍让我们无法的深入再交流下去,但是很触动我的,就是在这个老爷爷身上表现出来的那种对于佛教文化的虔诚,让我不禁在思考,对于日常的普通民众来说,他们可能并不像神职人员一样那么理解佛教的文化到底是什么,他们寄托的就是一些很简单淳朴诚挚的情感。
据了解,这里旅游产业的开发大概是在五年之前。这里主要的营业方式还是农家乐和特色的项目。通过看村委会门口张贴的告示文件我们得知这里其实很大部分的地也是被政府征用进行统一的旅游规划。当地大概有100多户400人。具体见所拍照片。每年大概有8000多万的分红,分到每个人的头上大概会有两万多。这样看起来当地居民还是比较富裕的。而且这里大部分是上午旅游团会带游客过来,下午的话一般是没有什么人,所以在我们到达的时候,在当地活动的局大多数都是本地人,没有什么游客的影子。
在寨子里的村民合作社,我们发现这里其实就是一个类似于小的购物中心,柜台上面会摆放各种各样的手工银制品以及民族特色产品供游客选购。旁边还有一个类似于傣族学堂一样的东西,上面写着上课时禁止喧哗,但是经过询问之后我们发现其实这只是一个景点而已,并不具有教学的功能。我们还看到了在原来的老站寨门旁边要新邱建的一个木头结构的建筑,据了解,在这里稍微富裕的家庭都会选择将自己的房子翻新,二楼变成可以招待游客进行用餐的小餐厅,这样的话收入会更多一些。
由于时间的问题,我们没有太多的能力去了解更多的信息了。总得来说这个地方与我之前见到的傣族村寨还是有着很大的不同,这个地方更加的传统,但是在旅游开发的过程当中,也能够肯明显的看得出现代商业对这个村寨的影响,但比较好的是有些比较传统的东西可以保留的下来,同时我们也看得到这些传统的东西在慢慢的消失,比如说只有老人才居住的传统民居,年轻人们已经不再想要居住这样的条件了,因为他们希望有更高的生活质量。而且在与当地人打交道的过程当中,我发现其实相对来说还是比曼弄枫的其他村寨更好打交道一些,当然在这里的一些外地的商铺的话,比如已经来这里将近5年的四川老板,就也能明显感觉到他们没有那么强的融入感。
在这个保留还算比较完好的古村寨的旁边。树立起了几栋非常高的住宅大楼和商业大楼,与这里的传统民居形成了一个十分鲜明的对比。只希望在周围的这些工地已完成施工之后,这个地方不会变成像曼弄枫的其他村寨一样成为一个城中村。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3815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