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9日,通过多天的走访与调查我们也大概清楚了这里的情况。其实普安村的“空心小学”化只是中国万千所“空心小学”的缩影。在中国大部分农村,有很多的学校也在逐渐变成一所所“空心小学”。这也是一种趋势,但是是必须做出改变的趋势。
农村的孩子千方百计地挤进县城的学校,县城的孩子拼命地挤进市里的学校,这已经在一定层面上成了一种现实,在这种应试教育的模板下,谁也不能否定什么,因为,考试在目前条件下,就是对所有人最好的公平。唯有努力,虽然硬件上配置相对合格,但是在一些教育资源上,尤其是教师、优秀教师分配上,还是有很大的差距,这并不是一种教育方法上的改进,更多的是一种人文素养的增进。时代在进步,但不意味着很多农村小学的“转化教师”们就能及时跟得上趟,在一些地方,不管是因为贫瘠,还是因为一些历史原因,连当地的一些中专技校生都当了国家正式编制的教师,虽然后来也有了很多学历文凭上的考量,试问,就这样的知识储备而言,究竟有多少差别,可以扪心自问。为什么孩子们非要跳出农村去县城,县城孩子去市里,这本身就是一个问题,这不仅里面掺杂了家长们的愿望,更多的是一些教育资源上的配置。
图1:再次合影留恋,总结活动
衡量一个学校的成绩,升学率或许就是最大的卖点。每个升学季过后,都会出现这样的场景。很多学校都会在媒体或其他宣传界面宣传自己学校的升学率或者上线率,小学升初中,中学升高中,高中被多少名牌大学录取率,多少学生考上了一本线、二本线云云,在这种吸引下,人们不得不作出更多的选择。在一些地方,有这样一种现象,那就是很多农村小学的学生挤不进县城或者市区的中学,就愣是去了好一点的县城私立或者借名联合办学的公立,且问,如果农村小学那么好,何必花费这般气力去干这些看似不可思议的事?更何况这些都伴有高昂的学费等等?
对于这些出外上学的学生,很多地方教育部门就是卡学籍,不让属地的学生学籍自由转出,但从很多地方学生的流动性来看,这些似乎并未受到多大影响。这些怪相,既有家长们望子成龙的急迫,也有当地教育资源的配置不均。谁愿意拿自己的孩子当做试验品,谁能担得起这样的青春年华?在笔者看来,解决农村小学的问题,可以探索换位教学方法,可以打破属地教育的限制,要探索农村小学集校制,利用当地资源和交通便利等条件,让城镇教师采取传帮带的形式,促进教学,也促进农村学生的回流。同样,对于县城生源流向市区等现象,也可以采取市区优秀教育教师流向县下的方式,利用名师效应,再次培养新的名师,这样的教育投入或者资源配置,也就是少建设几所小学的硬件而已,但是效果却好得多。这些都值得我们的政府、教育部门思考。教育改革,需要打破条条框框,别让孩子和家长等的太久,时间等不起。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3658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