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高校暑期社会实践大热,让即将走向社会的青年学子提前利用假期,深入了解社会,本是一件好事,但是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之中,拍摄,宣传,日志撰写等任务的堆叠让一些同学感到疲倦,同时不禁思考起这些“形式”对于社会实践本身是否真的有意义。我想,任务是固定的,但把任务运作起来的,是任务里的人,例如青年中国行的社会实践要求大家记载调研日志,转化思路,将任务变成真正自己也意愿的事情,将日志变成真情的表露与自然而然地记述,便不会觉得“任务”是一种负累了。
人都有些惰性的,但只要有一点外力,来帮助我们去及时记录下一些东西,而后那种储存了体验与记忆的“延迟满足感”,才真的让人觉得有所收获,让社会实践,不至于走马观花而已。比起写论文,完成作业等等具有规定性的写作风格,青年中国行给予了我们非常宽松的创作要求,让我们可以充分地直抒胸臆,以我手写我心,不必在意什么条条框框,只记录下自己最切身的感受,也不必刻意地改造,增添什么,只是记录少年视野下的真实与感动。
想起读过的某位文学家曾写过,大抵是说,只有你记忆了的,在生命里真真切切留痕的,才是属于你的,不然就好像没有过一般。暂不谈这个说法有多少的道理,它却总是触动着我,无形之中改变着我对待自己生活的方式,即有意识地去铭记,去镌刻,好让过往的经历不至于白流过。
我想,生命的丰度便是在于这些给予你思考的,让你难以忘怀,常回忆也常新的,正如史铁生说过的:“年龄的算法,可以是减法,活一年扣除一年,无论长寿或短命,总归是标记着接近终点。还可以是乘法,你走过的每一年都存在于你伺候的所有日子里,在那儿被重新发现,重新理解,不断地改变模样,比如二十三岁,你对它有多少新的发现和理解你就有多少个二十三岁。”于是也教会了我如何去“伺候”日子,“伺候”自己的生活。
想到十年后,二十年后,五十年后,我翻起年少时第一次下乡村去探寻社会的经历,再翻阅从前记录下的调研日志,回想起,第一次以一个青年人的姿态,第一次不再仅仅是存于书斋隔岸观望的大学生,而是去深入下去,探下去,在真真切切的实践之中去感悟这个社会的温情与落寞,感受它一路高歌向前发展之中那些滞涩而凝重的细节与事实,顺着记忆溯流而上,仿佛重新再经历过一遍,于是我重新发现,重新理解,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里,带着越积越厚的人生阅历去回望年少时稚嫩的心绪,或感叹,或遗憾,或感激,总之思索完毕,定是一种回溯千帆过往的会心一笑了。而不停不断的思索,也定为这原本稚嫩的心绪增添厚度和不同,在岁月里如云般翻卷,在时光里不断地被雕琢。
所以逐渐明白,社会实践组织的良苦用心:日志的记载不该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是记载青春的方式,是镌刻记忆的方式,所谓任务也是,总是有其初衷和目的,而需要身在其中的人去谦卑地感受。当我们都能以这样的态度去对待所谓“任务”,那时“任务”也不再是“任务”,而是我心所向的“意愿”了。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3414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