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12日,苏州大学旧时风物今有新香实验团开始了为期四天的暑假实践活动。
甘熙故居内有着中国剪纸、南京白局、木雕、秦淮花灯、南京绒花等等一系列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每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都设有专门的展厅以及各手工艺人工作室。在那里,队员们不仅能欣赏到琳琅满目的各色手工艺品,甚至可以旁观手工艺人们制作手工艺品的全过程。在参观工作室的过程中,小队队员们发自内心地为这些古老的旧时文化所吸引,徜徉在它们所织就的历史与艺术气息之中,同时也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背后的知识与其实物本身联系起来,产生了更为生动立体的认知。
经过第一天的准备,往后的实践活动更具有针对性和侧重点了。第二天专门去了解绒花的活动,也令队员们受益匪浅。有了第一天的了解当作基础,队员们对于博物馆的地理位置和对绒花馆的寻找已轻车熟路,虽然烈日当空,但是炎热冲淡不了队员们对于绒花的热情。小小的工作室里堆着几匹鲜艳布料,以及展柜里精致的成品。今天的重点是参观真实的绒花,了解绒花前世今生的故事。南京绒花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唐朝时期。那时的仕女们都喜欢把鲜花插在头上作为装饰,尤其是牡丹花,很受贵妇们的欢迎。但是,鲜花受制于时令,不是四季常有,又易枯荣,而且鲜花插在头上容易掉色掉汁,不仅簪戴不方便,还会给文人墨客造成荣华易逝、红颜易老的联想。因此,不枯不败、精致唯美的“绒花”便应运而生。
而第三第四天的绒花艺人采访和绒花保护探究也是整个团队活动里必不可少的宣传保护部分。从手工艺人赵树宪老师那里,队员们体会到了绒花艺人的坚守和绒花现状的严峻,作为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独绒花,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民间艺术如今都面对着传承困难的问题。由于缺乏传承人,制作成本高,制作工艺复杂等原因,南京绒花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为了迎合现代审美,绒花传承人将绒花造型由花卉造型向动物造型转变,在原料和制作工艺上也向省时经济的标准上靠拢,简化了工艺流程,也缩短了工期。
但是从传统意义上说,这已经不是传统绒花了。但是在工作室里,我们不仅近距离了解了绒花的制作工艺,看到了一幅绒花作品是如何一点点在工艺者们的巧手中从无到有,而且采访了绒花传承者赵树宪先生,纷纷被他对绒花的热爱和对传承这一事业的使命感所感染,对其数十年如一日坚持绒花事业的精神表达了高度的敬意。
即使不能做到批量化的流水线式生产,绒花于大众而言依然是旧时的温柔风韵,在历史的长河里闪耀着柔和的光芒。
实践结束了,所有队员们不仅仅对于绒花称赞,而是对于艺人们坚守多年的品质和工匠精神投以最尊敬的目光。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3269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