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号召,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98周年之际,集美大学诚毅学院“青春人文、多彩新桥”实践队于7月20日赴泰宁县寻红军足迹,学习苏区精神。在泰宁县,实践队参观了著名的红军街和英雄纪念碑,并且深入学习革命先烈的英勇奋斗史。
泰宁是中共21个苏区县之一,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军在此燃起了革命的烽火。而烽火的指挥中心就在红军街。1931-1934年红军总指挥部设在岭上街12号陈家民宅内,朱德、周恩来、彭德怀、聂荣臻、杨尚昆等人就居住在这条小街上,几百米的碎石路留下了红军总部、食堂、邮局、文告标语等红色遗存。当地政府为纪念这一段光荣革命史便将“岭上街”改为“红军街”。
实践队员们听完当地导游的讲解后,深入红军街参观。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块巨石横于街道中间,上书“红军街”。巨石后侧便是由著名雕塑家张立旗先生创作的全国县级规模最大的青铜群雕《泰宁赋》。这组群雕栩栩如生的还原了当时泰宁人的艰苦生活和战争场景。队员们叹为观止,不禁在雕像前流连驻足。
在雕像的底座,斑驳发黑的墙上刻满了革命烈士的名字,在阳光下显得格外清晰。队员们静默的注视着墙上的名单,冰冷的文字述说着他们鲜活的生命消失了,然而他们却给泰宁乃至中国留下了温暖和希望。队长此时深有感触,握紧拳头,带领大家唱起了红歌。队员们热情高涨,大放歌喉,在队长的带领下,为烈士们献上了最崇高的敬意。
红军街前后不过380米的距离,却承载了不少红军的记忆。街道两旁不时有“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只有武装动员起来,实行土地革命,用武装拥护苏联”等战争时期的标语。最引人注目的是《告刘和鼎部下士兵及下级官长书》,全文共665字,占据了近11平方米,尽管字体斑驳,但依稀可辨其恢弘之气,是今苏区保存最完好、面积最大的文字遗迹。该文书是由杨尚昆起草,内容是揭露国民党不抵抗日寇,同室操戈的丑恶面目,并且号召国民党将领刘和鼎及其部下官兵共同参与抗日。
顺着这些标语,实践队员们来到了岭上街12号,陈家大院前,“朱德、周恩来同志故居”的牌匾高悬在门额上。这是明清时期的建筑,大院面宽16.65米,进深45米,面积750余平方米。走进敞开的大门,跨过一方天井,但见一座梁高柱粗、厅堂宽敞的大宅院。朱德住后厅左侧,周恩来住前厅左侧,杨尚昆卧室紧挨周政委,其他居室住着警卫连和闽赣省保卫局的官兵。院后山坡上有一个简易防空洞,以备战时之需。
走出陈家大院,不远处有一口“红军井”,原名“儒学井”,红军驻扎陈家大院时吃用皆依赖此井,后易名“红军井”。据当地老者回忆,朱德、周恩来等首长日理万机,还常常带着战士们走街串户,帮助老百姓挑水、砍柴。如此鱼水情深,至今还是佳话。
夕阳余晖洒在古老的街道上,不少参观者纷纷拿起相机与这历史革命的见证者——红军街合影。这条街道不仅见证了过去的革命历史,也正在书写着中国的发展。红军街迎来送往了一批又一批的参观者,满墙镌刻的革命时期的记忆,就像传唱的革命歌谣般,纵使时光流转,永远不会被忘却。
穿过红军街,实践队来到了英雄纪念碑处。实践队全体队员在碑前默哀三分钟,以表示对英雄的崇敬与怀念之情。正如臧克家所说“有些人死了,但他还活着”。革命英雄,虽死犹生,他们永远都是我们最值得尊敬与学习的人。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牢记初心使命,推进自我改革”时提到:“全党必须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新时代把党的自我革命推向深入。”回顾98年波澜壮阔的历史,共产党之所以在腥风血雨中一次次绝境重生,在攻坚克难中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正是因为始终坚守着初心和使命,赢得了人民衷心拥护和坚定支持。作为新青年的我们,更应该坚定爱党爱国,为人民服务的初心,牢记实现中华人民共和国伟大复兴的使命。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3099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