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19年7月11日,是团队出行的第四天,也是最后一天。由于行程安排紧张,团队成员只有一个上午的时间继续出行,于是他们选择了最后一个值得纪念的地方——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
依旧是一个阴雨绵绵的早晨,踩着青石板上的雨水,走在郁郁葱葱的梧桐树下,团队成员们走到了那个安静古意的胡同,霞飞路渔阳里6号。这是一座两层的楼房,自从1920年春戴季陶搬出去后,陈独秀、杨明斋就继续租赁下来,成立了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在这里,走出来一位又一位优秀青年和预备党员:刘少奇、俞秀松、施存统、陈望道、李汉俊、叶天底、沈玄庐、袁振英、金家风等人,他们大多数都成为了20世纪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为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力量。
后来,在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建立以后,在新渔阳里6号团机关所在地,中共党人又创办了外国语学社。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发起组和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办的第一所培养干部的学校。杨明斋任校长、俞秀松任秘书,李达教日文,李汉俊教法文,袁振英教英文。在这里学习的党员有刘少奇、罗亦农、萧劲光等60余人,其中的不少优秀青年日后成为中国革命的杰出领导人。
团队成员们怀着憧憬和敬仰,默默地看着一个个英气稚嫩的面孔,这些百年前的先辈们,在他们的眼神中,透着坚毅和热情,带着知识分子的倔强和不屈,有着青年学生的热情和理想,这也正是现在这个新时代,新青年所需要的一种精神和品质。不忘初心,饮水思源。一百年前,渔阳里的革命青年前赴后继、救国图强的事迹,始终激励着广大团员青年。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今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青团作为党联系青年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要时刻加强对青年的政治引领,党旗所指就是团旗所向。青年工作,抓住的是当下,传承的是根脉,面向的是未来,攸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如今,这幢百年石库门建筑正焕发出新的活力,引领着一代又一代青年——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
团队成员在了解了先辈们的革命经历之后也深受启发,这一次的旅程让他们更加明白自己的前进方向与目标理想,变得更加成熟。来自前人的教诲,虽无言却更为感人。
参观完渔阳里,也是团队这四天实践活动结束的时候了,短短四天,团队成员从陌生到熟悉,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也重新去认识到了这一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的魅力和沧桑。大家依依不舍地互相拥抱道别,许下了下一段继续旅行的承诺,踏上了回家的路。
(苏州大学文学院“忆五四风雷,看峥嵘岁月——五四时期的上海缩影”实践团队供稿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3019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