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入金寨,便已是一片夜幕降临之景,消退的晚霞间,是蓝的深邃的天际,环顾四周,已是被连绵的山脉包裹着,宁静而又祥和,仿佛早已抛开了喧嚣与繁杂,我贪婪地吮吸着这一方新鲜的空气,心,也跟着静了。我的此次“乡村振兴”暑期实践便从这里开始了,访乡村之路的同时,也不仅感悟着这一方土地下的金寨情。
南水村中访民情
“居微慎言行,胸存感恩心,立岗多奉献,垂暮方安轻。”这是张贴在梅山镇南水村扶贫办章主任工作桌旁由他亲手写的一行诗,题名为《当下》。这是我第二年来到这间办公室,依旧是这首打油诗,而诗的作者却正忙于开会久久还没出现。梅山镇南水村是此次我们“乡村振兴”调研的第一程,相比较去年的拜访,章主任今年显得更为忙碌。询问后才知道,这段时间已经到了“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干部们都在下乡进行工作,而他们这一年来也就只放了端午那几天的假,“忙碌”是我这两次来到这里实践,对于扶贫工作者最深刻的印象。
在随后的“脱贫攻坚”分享会上,跟随着章主任一起的是一群新接触扶贫工作的哥哥姐姐们,他们也为扶贫工作的进行注入了新鲜的血脉。“用真心换真心,去扶真贫,真扶贫”,当我们问起如何去化解扶贫工作的困难时,一位扶贫工作者这样说到,即多深入基层,去切实与村民们打交道,用心用情。依旧记得章主任桌前的那一段文字,记录着一年中的脱贫目标以致精确到一家一户,满满一抽屉的笔记本更是记录着他每天工作的心得感悟。对比去年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村子里的变化,路更平坦了,设施更智能了,村民的笑容也更多了。章主任以及这些哥哥姐姐们只是千万扶贫工作者的一个缩影,怀揣一颗奉献之心,时时刻刻为人民着想,不怕吃苦,不辞辛劳,我想这才是全国上下扶贫工作能够取得如此成效的原因所在。
而谈及对于我们这些大学生的寄语时,章主任语重心长地说到:只有在实践中才可实现理想与社会的对接,正如章主任对于这些哥哥姐姐们的评价一样,有迎难而上的底气,有长虹破浪的干劲,有做事干事的魄力,就能做好生活中的每一件事。而我的此次实践也正因为有这些扶贫工作者的热情分享而精彩美丽。
生态园中家国情
“屋后绿柳随风舞,堂前摇曳满庭花,如絮袅袅炊烟起,歌声悠悠绕农家。”小南京村是本次“乡村振兴”主题实践活动的产业扶贫的一栏。初入小南京村的生态园,我便被原生态乡村风景所吸引,静谧的农家小院,古朴的两层土房,整洁的邻里乡道,别样的风味小吃,远处是孩子们嬉笑玩耍的喧闹,别具一番乡村风情。
穿梭于陆续的游客间,我不禁对生态园的创始人产生了好奇。几经打听,队员们终于见到了这位“神秘”的创始人董金合。他与队员们围坐在“农家小院”,亲切地分享着创建金禾体验园的初衷,“这是我从小生长的地方,如今我更愿以此回馈家乡,让城市的人感受自然乡村,唤起人们心中的那份乡愁”,谈笑间队员们看到的是他那有着历经风浪的从容与坚定。十五岁走出小南京,当过兵、任过公务员、经过商,功成名就后,五旬归来,在小南京村建起了金禾体验园。据了解,小南京村的旅游产业在一定程度起到了很大的脱贫帮扶作用,带动当地的生态旅游发展的同时,也为足不出户的老人们提供了经济来源。然而,通过农家小院里一直居住的一对老夫妇得知,在外打拼致富的董叔叔毅然决然地投资,即使目前体验园仍处于起步阶段,各项设施还在完善,前期只能维持基本不亏本的状态,但在与董叔叔的交谈中,他却一直强调着“初心”二字,正如迟子建的《泥泞》中写到的,“当我们爱脚下的泥泞时,说明我们已经拥抱了一种精神。”是一种故乡情,更是一种家国情。
情牵光爱系留守
乡村教育一直是乡村振兴领域重要环节之一,为调查乡村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来给当地孩子普及一些科普知识,我们团队来到了一所公益性学校——金寨县古碑镇光爱学校,带去了一堂妙趣横生的科普小课堂活动,并与学校的负责人沈校长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
从起初了解这所学校意外得知这位年轻的校长竟刚从清华大学硕士毕业不久,到怀着忐忑的心情打通了电话商议活动安排,再到初次与他的邂逅,我始终对于这位校长充满了好奇。一个略显瘦小的背影,上身麻布衣,下着肥大的运动长裤,脚上是一双布鞋,蓬松的头发、参差的胡须,可以看出他们的主人已经很久没有用心搭理他们了,这和我原本想象中西装革履、文质彬彬的校长很是不同。在随后的交谈过程中,我心中的疑惑也最终有了答案。这是一所招收流浪、困境、留守、孤残儿童全免费寄宿制学校,从孩子们的生活到各年级的学习教育再到大学的供养,全由学校自主承担。近年来,光爱学校一直受到了政府乃至社会各界人士的帮助,教学硬件设施以及孩子们的生活条件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依旧存在着教师资源匮乏的情况,艰苦的环境、繁重的任务、低收入的现状很难留住老师们。而当我们问起校长为何要留下来时,他用一句“我舍不得孩子们”触动到了我,他说人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有很多,每个人眼里所认为珍贵的东西是不同的,很多情况下是不存在孰对孰错,更多的是每个人的看法不同兴趣不同,而在他看来他更愿用这样的方式去实现自我价值。在他的个性签名中这样写到:“Who are you? Where are you from? Where are you going?”很简单的三个问句,却又是大部分人需要花费一辈子去要思考的三个问题。如果说,人生是一次不断选择的旅程,那么当千帆阅尽,最终留下的,就是一片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风景。而对于我们这群当代的大学生,他首先赞许了我们实践的行为,可能我们当下没办法在经济上帮助这些孩子,但哪怕是在心头种下一颗小小的“种子”都会是不负此行的,大学既是一个把基础知识夯实的绝佳时机,也是认真去思考自己兴趣所在以及人生方向的时刻。
与他交谈了很长时间,但却仍让我意犹未尽,与其说是光爱学校的校长,他更像是一个年龄相仿的大哥哥,与我们谈心,分享着他的经历与所思所感,亲切、热情、谦虚却又坚定。
南水村中访民情,是一群扶贫工作者的辛劳与付出;生态园中家国情,是一个五旬归来的企业家对于故乡的热忱;情牵光爱系留守,是一个刚毕业的高材生对于自我人生价值的坚定。“在基层中学到知识,在实践中有所感悟。”这是实践时章主任赠予我们的一席话,实践的意义对于我们这些大学生来说也正如如此,学到的是超越课本的“人生必修”知识,收获的是汗水和感动,更是一种经历和感悟。实践的青春最美丽!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3010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