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同身受是个什么成语呢,比如:重走一遍红军路,身临其境的感受红军们曾历经的一切。
2019年7月的夏天,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一带一路”沿线红色旅游文化实践调研团来到被誉为“红军长征加油站”、“万里长征胜利完成转折点”的哈达铺,让我们一起来翻开这本记载着中国革命的光辉史册吧。
第一篇章:一座小镇—长征“加油站”哈达铺
一座小镇保存一段历史,一条街道汇聚一个故事,推开每个院子的大门都会揭开尘封的革命记忆。来到这里,寻找长征途中遗留下来的革命故事,从这些故事中思考讨论,在新时代新青年的使命担当。站在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广场前方,一侧是改造一新具有现代风格的红军长征纪念馆,而另一侧是充满文化气息久负盛名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第一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座小镇在红军长征的历史上打上了重点符号,因为在这里,确定了前往陕甘革命根据地的战略方针;整编红军,正式成立陕甘支队;休整部队,补充给养;宣传革命道理,打击土豪劣绅;制定了佯攻天水、北渡渭河的作战计划…
哈达铺就是红军长征途中名副其实的“加油站”。
第二篇章:一张报纸—紧要关头明方向
一张报纸定乾坤、一个故事说到今。在这里流传着一段脍炙人口的红军故事:红军从江西出发,长征目的地在哪里,即使到了哈达铺,领袖们也没有一个具体的定论,偶然从小镇邮政代办所发现的一张《大公报》上得知:“在距此地西北方向的陕西北部,有刘志丹等人领导的红二十六军5000余人和六七个县域大小、十数万民众的苏区根据地存在而且非常活跃。”这一消息让迷茫中的红军找到了希望。做出了将红军长征落脚点放在陕北的重大决策。
正由于党做出了到陕北去的伟大决定,才使中国人民的武装力量有了落脚点,才使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
第三篇章:一把铜勺—见证军民情怀
一把铜勺传佳话 一把铜勺寄深情。在哈达铺的“同善社”里,收藏着“一把铜勺”的故事。
1935年9月,红军第一方面军历经长途跋涉到达了哈达铺,战士们精疲力竭,有一位首长积劳成疾,肝病越来越重。小战士从镇上带回一位畅通老先生,他的医术在哈达铺远近闻名。随后,大夫坐在首长身边为他把脉并嘱咐道一定要好好休息,不然病情会一直加重不可收拾。喝药时首长突然问到:“抓药给钱了吗?”“这药…是送给咱们的”小战士有些心虚。首长长叹一声,知道他们行军至此确实没钱了,便将目光投向身边一个小铜勺上:“这把铜勺还能用,拿去给大夫吧,算个纪念。”畅通大夫一再推辞也经不起小战士的再三坚持,只好收下了。就这样,这把一直跟着首长许久的铜勺就留在了哈达铺,而畅通大夫也时常将铜勺拿出来跟儿孙讲这铜勺背后的故事。许久后,畅家人才知道,原来小战士口中的“首长”,竟是周恩来总理。
第四篇章:一位老人—“哈达铺红军历史的活字典”
在街道一个转角处的小院子里,我们找寻到了一位曾经的红军长征见证人——周尚仁,今年96岁,是哈达铺小镇目前唯一健在的长征时期见过红军的老人。
他向我们讲述到:红军一行人来时穿着破破烂烂,以为是土匪来了,但他们排着整齐的队伍,每个人的精神都很好,又与以往的土匪不一样,后来才知道,他们是红军,但哈达铺人民群众仍然对他们的到来感到害怕,害怕的心理是由于国民党官僚和地方军阀对红军进行的反面宣传:红军所到之处就会对人民群众的财产进行打劫。这种反面宣传使哈达铺老百姓对他们避而远之,而当红军到达哈达铺时,看到的却是另外一番景象:纪律严明的红军们不进家门、不拿东西,反而帮助当地群众解决困难,建立少数民族政策等一系列实际行动和“我们是一家人”的亲切话语逐渐打消了当地老百姓的顾虑,哈达铺街道充满着其乐融融的相处氛围,红军不进家门就将他们“请”进家门,不拿东西就“送”他们东西,教红军们做当地食物…老人说,只要他还活着,长征的故事就永远说不尽,讲不完。
第五篇章:一群青年—踏寻红色记忆,勇担青春使命
不忘初心,重走哈达铺红色长征路,牢记使命,坚定信念再出发。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 “一带一路”沿线红色旅游文化实践调研团此行的目的,是为了挖掘那些鲜为人知却应当足以被铭记的长征故事,在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和毛泽东、周恩来故居以及红军长征见证人眼中,我们也同样看到了那个年代的战火纷飞,对革命精神有了更清晰的概念,明白了在革命历史教育上不应该只是忆苦思甜,青年最应该学习的是革命先辈身上那种执着、奉献、忘我的特质,这是任何年代都需要的,并且,我们应当自觉弘扬和传承革命精神的优秀思想精髓,一定要用实际行动肩负起历史使命,用青春谱写历史新篇。
什么是红军精神,什么是长征精神,什么是一代人影响另一代人,在哈达铺,都对这些有着更深层的认识了,心中有信仰,脚下才有力量。这一趟让我们新时代青年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与担当,红军长征的艰辛更加衬托如今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长征永远在路上,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新时代的青年更要热爱党,热爱祖国,用百分百的努力来回馈青春岁月,既如此,定不悔。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2993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