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石柱县(留守儿童)精英学校支教的10天,于我而言,是一场历久弥新的修行,也是我的朝圣之旅。
用一本书的名字作为标题,其实我想的,和这本书的内容并没有多大的关系。只是现在再想想,这一次来到石柱县(留守儿童)精英学校进行了10天的支教,就好像真的是我一个人的毫无理由又目的地明确的朝圣。
你走过的路总会留下你的足迹,而一段旅程也一定会让你学会些什么,或信念,或处事的方法。
我坚信:“一倍的善可以换的十倍的爱”。支教的过程中,我一直相信,“我一点点儿的好,也能够换回来孩子们十倍的善。”这次支教,我作为带队队长,其实并不能够做到对114名学生都有一定了解。而在这么多学生中,我留下了比较深刻印象的是几个一到四年级的小孩子。这几个孩子比较特殊,他们暑假了却还是没有回家。
正从窗外看着志愿者的学生王翊/摄
因为一些特殊原因,这次支教活动志愿者的上课时间是下午和晚上,而早上学生是和原定的老师一起上课的。几个小孩子原本的老师因为有事不在学校,尽管他们下午晚上可以跟着六年级的学生一起,由志愿者给他们上一些课外性的课程,但是早上的时间里他们并没有其他的安排。孩子们又都还处于一种爱玩爱闹的年纪里,如此一来,他们在早上的半天时间里就会很无聊。第二天过来上课的时候,我看着他们巴巴地蹲在办公室外面,扒着窗子看着志愿者备课,就过去带着他们做了手工品。之后,在其他孩子可能都不认识我的情况下,他们会比较关注我。当饭点到了的时候,我忙着写简报写推文,他们中有个小孩子会过来提醒我要吃饭,也会在其他同学都在给各自比较熟悉的老师送贺卡的时候也制做了一份送我。
带着孩子们做的手工花朵志愿者/摄
关于孩子,很多故事是听说的。从来都不会写名字的孩子通过坚持不懈终于做了一份只署了名的贺卡送给手把手教会他写字的老师,以为老师要走了哭红了眼睛的学生,送了很多贺卡写了很多悄悄话的礼物。这一切都让我们相信,这群孩子是值得的,他们都是最美的花儿。
队员里有人说过,“虽然我去年已经参加过了一次了,但我总归还是想要再来一次。”对我而言,这是我大学里第二次参加暑期支教。而第二次的支教总得有那么一点不一样的东西。
我懵懵懂懂地探索何为“宣传公益也是一种公益”。在我带着队伍正式来到精英学校之前,我的老师、学长学姐总是和我说,“我们的能力其实是有限的,我们在做好能够做的一切之后,我们也要学着让更多的人来关注你所关爱着的这个群体。”的确,作为一名大学生,其实我们的力量往往是薄弱的,很明显,真正能够给他们带着帮助的其实是由更多人组成的力量。
我尽管一直在思考支教的价值,但从不怀疑我此行的意义。在支教过程中,我们经常会思考,我这么做是对的吗?我这么做会不会对这群孩子们的影响太大。在很多时候,我们经常在思考,我们这么做,真的是对的吗?
我带的是手工课,在原本的计划中,我是想要让这群离开爸爸妈妈许久的孩子给自己的父母做一做贺卡,作为不久后的相见时的礼物。而上课的时候,我一提出来这个课程主题,孩子们的反应都很激烈。在那个时候其实我是很无措的,尽管我一直知道这群敏感的孩子与自己父母间有很多隔阂,只是此刻才能够很明显的感受到。而不仅仅我如此,支教队的成员也都在经历着这种无措。只是,当最后送别孩子们时,孩子们是开心的而且有收获的,我就觉得此行是有意义的。在疏导孩子们心理方面,我们不具备专业能力。但是我们永远是他们的大哥哥大姐姐,我们以一样的心情在交流。
我也一直在学习着如何去管理好一个团队。作为一支队伍的队长,可能我一直都是笨拙的,但我在努力的尝试了。在团队里,可能我向来更习惯的都是一个倾听的角色,而这一次,我必须把很多事情考虑清楚。我不是一个合格的领导者,但我相信我是一个合格的学习者。“学知识,长才干,做贡献。”其实这才是我此行的目的。
第一次作为队长上台发言王翊/摄
我时常调侃:“我才是那个需要一对一批改作文的孩子,”我也曾经幻想,“要是我也有这么一个懂我理解我的大哥哥大姐姐该有多好啊!”而伴随着这种幻想和这种渴望,我参加了这次活动,尝试着从孩子们的角度来思考。留守儿童的存在一个比较大的问题——与父母间的不互通的沟通。而我作为曾经的留守儿童,我将自己带入其中,我努力回想当初的我最想要的是什么,而做什么能够让他们尝试着迈出第一步。可能我从来就不是一个善于沟通与表达的人,与父母间的隔阂也一直困扰着我。每一次的与小孩子之间的相处又何尝不是在令我成长呢?每次支教完之后,我也都会尝试着用从孩子们身上看到的,想到的方法来解决我自己与父母间的隔阂问题。
我相信,既然我能够凭着这份想象与渴望来到这里,来陪伴孩子们10天;那么长大后的他们也是否会用自己的方式去帮助和陪伴更多的人呢?
《一个人的朝圣》里有一句话,如果有信念,你就一定能把事情做成。在整个过程中,我不免会被别人问到:“你为什么会想要去做这一件事儿。”其实,想了很久,在我心里的一个很明确的答案只能是――我也不知道,但我知道我想这么做。路上的鲜花我定是能够看到,但是路的尽头是什么,还有待探索。支教的路途亦如此。
文字:陈琼玲
图片:王翊 志愿者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2941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