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6日,实践第二天,浙江科技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第六党支部田野调查团队来到了畲乡之窗——大均村。
时至今日,大均村仍保留着古老的气息。走进大均村,可见干净整洁的路面、古风古韵的楼牌、随处可见的畲族特色字符。在这里,石板和石头代替了水泥路,“雾霾”回归到“雾岚”,房屋齐整,阡陌交通,乡野中肥沃的农田、小河流、小湖泊、小溪、湿地、森林替代了大面积的钢筋混凝土和玻璃,可以听得见风的声音,闻得到青草香气。走进曲径通幽的精巧小青石板巷道,两侧灰墙黛瓦,雕梁画栋,一缕书香氤氲悠然。
游人们在这里采摘、垂钓,遵循着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顺天时而食,什么季节产什么食物便吃什么。窗外“听得蝉鸣,闻得蛙叫”,窗内游人们大快朵颐、食之有味。大均村闲适的生活带着人们摆脱了城市生活的重压,回到最原始、自然的和谐境地。
首先,实践团队来到了大均村村委会,从他们口中,队员们了解了大均村的历史。大均古村始建于唐末,一千多年来始终是瓯江支流小溪流域的水陆交通枢纽,商贸繁荣,崇文尚读,以往大均人有“三杆”之称,即笔杆、秤杆、竹杆(撑篙),靠写契、写文书、做生意和撑船撑排谋生。如今,大均村大兴旅游业,以古村为依托,先后开发了大均漂流和畲族婚嫁表演等项目,农家乐旅游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
畲族文化永驻
为深入了解景宁畲乡文化,实践团队来到了畲族民俗陈列馆。馆内的解说人员带领着团队成员浏览了各式各样的畲族民俗物品,如畲族服饰、金银挂饰、畲绣彩带等,同时细致地讲解了其历史与由来。
实践团队还来到了大均村的文化大礼堂,社里村文化礼堂是个开放式的礼堂,涵盖了演艺舞台、畲族文化广场、畲族农民书画院等功能。硬件搭起了文化礼堂的台子,文化礼堂真正的魂由人来舞。村民们在文化礼堂里举办许多畲族特色活动,在保持传统的同时,不断挖掘畲乡风情内涵,不断创新活动内容与形式,正如书记所说:“文化广场的建成,让我们畲乡人更有了归属感!”
体悟畲乡之变
对于大均村发生的这些变化,当地的村民最有发言权。实践团队跟村民们进行了非常愉快的交流。
通过采访,实践团队了解到大均村近几年的旅游业迅速发展,凭借其特色而优美的环境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游客来观赏游玩,尤其是节假日,游客数量特别多,生意也因此特别的兴旺。另一位村民告诉我们:当地的环境虽然会受到外来游客的影响,但大均村都会有人每天按时打扫清理,保持大均村干净整洁。这正是浙江省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16年来最好的佐证材料,大均村用好水清岸绿的生态环境,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实现了村容村貌的整洁美、风韵美。
而在短短一段时间里,团队成员已经和大均村的孩子们打成一片。小朋友们都非常喜爱自己的家乡,当我们问到他们长大后会不会返乡创业的时候,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快乐的微笑,点着头告诉我们,“我们会回来的!”。畲家儿女的勤劳勇敢和热情飞扬,让队员们印象深刻。
畲景成为艺术创作的“打卡圣地”
2015年,一条依山傍水的“畲乡绿道”从县城铺到了大均乡。大均村作为绿道的一站,也迎来了更多的客流,队员们也对游客们进行了采访。在访谈途中,实践团队遇到了一名摄影爱好者,他表示,这是他第三次来到大均村。第一次来仅是浅尝畲乡的美景,第二次来便被其中深厚的文化底蕴所感染和吸引。于是,他多次来到大均村,用相机记录下静淌在畲乡间的恬淡时光和魂牵梦绕的畲族风情,同时,希望能通过拍摄的方式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到畲乡的独特风韵。
实践团队还采访了一群为促进两地的文化交流而来景宁开展“文化下乡”的活动杭州舞蹈团的演职人员。景宁作为一对一的帮扶对象,以文艺演出的形式来开展乡村文化工程的建设,是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实践。同时,她们告诉队员,此次来到大均村旅游观光,也是想要感受畲族文化。俗话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这次的畲族之行将为她们的表演带来更多的灵感,创作出更闪亮更贴合人们生活的艺术文化。
经过一天的实践调查,实践团队被大均村闲适的田园生活和浓厚的畲乡风情所吸引折服,每日傍晚沿着“畲乡绿道”跑上一小时,成了实践团队向往的新活动。一江春水、满山青色,夕阳西下,第六党支部田野调查团队顺利完成了第二天的调研工作,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热切地与村民们道别。在大均村的调研告一段落,但浙江科技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第六党支部田野调查团队的景宁畲乡调查之旅仍在继续……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2909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